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点·亮 | 父母的心有多高?欢腾的“蜗牛”每天向前

7月22日,大暑,骄阳似火。在南通市崇川区欢腾蜗牛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一场温馨的暑期陪伴与高温天气一起拉开了大幕。来自南通职业大学的张彦等十几名大学生,将在连续3周的时间里,每天来到中心活动室,一对一陪伴心智障碍孩子们,跟他们一起画画、搭积木、读古诗、做广播体操……

一起搭积木

“这就是我们最欢迎的朋辈支持。大学生的零距离陪伴,能支持中心的孩子们提升社会功能,搭建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中心负责人张春梅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

对于心智障碍者而言,“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这个目标就像高山一样,横亘眼前几乎难以逾越。但是,南通这群坚韧不拔的家长们联起手来,并链接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奋力托举心智障碍孩子。征服高山的那条小径正在被他们开辟出来。

每天都进步,哪怕一点点

“蜗牛最能代表我们这个群体,蜗牛背上的壳,相当于我们孩子和家长那甩不掉的沉重负担。中心为什么取名叫欢腾蜗牛呢?就是不管蜗牛爬得有多慢,还是要乐观进取、积极向上。我们要带着孩子们每天前行、每天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欢腾蜗牛的核心成员、70岁的窦大姐声音朗朗地告诉记者。

窦大姐有一个41岁的唐氏综合征儿子陈莹。早在2014年,她和张春梅等几位家有“唐宝”的妈妈们,就自发开始抱团取暖,每个周末带孩子一起活动交流。她们慢慢摸索方法,拼命要把孩子领出“沼泽地”。张春梅的儿子高瑞甫在普校完成了学业,目前已经读完大学,正在实习找工作。陈莹能生活自理和独立工作,他在企业负责货物包装等,干活很认真。

有高瑞甫和陈莹这两个榜样在前,许多类似的家庭看到了希望,陆续聚拢过来。

欢腾蜗牛的标识

欢欢爸爸王勇直言:“我们是走投无路才找过来的。女儿从学校毕业后无处可去,她和外人几乎没有语言上的沟通,我们也害怕带她出去,因为外界稍有点情况,她的情绪反应就很大。2019年,我们经人介绍加入这个团队。”他看看围坐在桌边乐呵呵听大人聊天的女儿王常欢,感慨道:“欢欢这4年多变化太大了,让人惊喜。我和她妈妈也从家长团队中的受益者变成了服务者。”

2020年3月,欢腾蜗牛助残公益服务中心领证成立。3位残障孩子家庭和3位健全孩子家庭各出资2万元,合力从街道租下一处140多平方米的地方,并进行简单装修。为了节省费用,大家各展所能,活动室墙上的书架、孩子们跳舞用的扒杆等很多设备,都是家长们自己动手安装的。

唐氏综合征孩子的画

随着唐氏筛查普及,现在“唐宝”已经越来越少,中心里更多的孩子属于自闭症、发育迟缓等心智障碍。初来中心时,他们有的掀桌子扔凳子,有的不停地抠脚上的袜子,有的会怪叫,甚至掐打自己……有家长叹息说:“心智障碍跟肢体残障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就像一台电脑,不是键盘之类的毛病,而是主机有缺陷。”

让家长们佩服的是领头人张春梅对此有方法。她告诉大家,孩子们的成长要以年、甚至以5年或10年为计量单位,只要坚持科学陪伴,日积月累自然有成果,目标自然实现。

跟孩子耐心交流

王勇以他工科博士的思维总结说:“张春梅教育这些孩子的逻辑起点是:任何孩子都是行的,如果你觉得孩子不行,那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比如说孩子不识数,她就教他用计算器,一样能掌握计算功能。比如孩子语速快,她不会叫他讲慢点,而是让他像张春梅这样讲话,孩子一下就懂了。”

家长创环境,孩子有出路

走进欢腾蜗牛助残公益服务中心,左手是一间大活动室,右手是一间小活动室和面点工坊,工坊里操作台、蒸箱、醒发箱等一应俱全。每周一到周五,参加面点工坊项目的孩子们由一位家长带领,从早上8点半开始“上班”,按订单做馒头、豆沙包等面点,一直要忙到下午,把面点分装好送到爱心客户手上,才算完成了一天的实训。

孩子们正在工坊里忙碌

中心为什么千挑万选给孩子们选择了做面点这个项目呢?王勇笑答:“因为这跟生活紧密相关,能帮他们解决生存问题。以后我们家长不在了,孩子们也不会挨饿。”

3年多在工坊里的实践操练,每月1000多个面点的制作和送货上门,让孩子们对认路、导航、交通规则、与人交流等都有了深刻理解。他们也明白了卫生的概念,知道在实训开始前要换好白色工作服、用七步洗手法把双手洗干净。几个孩子分工配合,完成领料、机器检查、揉面、醒发、摊凉等一系列活计。在等待面团醒发的时间里,他们还会清理桌面、打扫卫生、填写工作记录等。带班家长的任务主要是支持和监督,并在孩子们完成每一步骤后确认签字。

记者采访那天,面点工坊带班家长是顾杰的妈妈周建兰。她告诉记者,当天的订单是40个馒头,做好后3个孩子会乘公交车给客户送到家。“孩子们现在敢跟外人接触了,也会用语言表达,找不到客户家会自己打电话去问,这在3年前是我们不敢想象的。”这位大眼睛妈妈现在的心愿是,“希望能接到更多的馒头订单,让孩子们多跑跑、多锻炼”。

分装馒头准备送货

“创设一个环境,让心智障碍孩子在环境里成长”,这一招非常见效。7月初,张春梅母子和另外8个家庭一起去山东威海旅游,每家都是一大一小,孩子们的年龄从12岁到25岁。5天旅行回来,张春梅由衷感叹:“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优秀了,坐火车6个多小时没有一个吵闹,中途换车没有一个掉队,知道对帮助自己的乘务员说‘谢谢阿姨,欢迎来南通玩’。他们享受出去玩的快乐,希望拿出自己的好表现,下一次能再出去玩。”曾经听不到指令、站得东倒西歪、与主流社会沟通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孩子们,经过反复的实践“拉练”,懂得了许多人间道理,社会化程度明显提升。

狼山讲解是中心坚持至今的另一个项目。每周一下午,中心的孩子们到狼山脚下,与来自南通市旅游中专学校或职大的学生汇合,从山脚走到山顶,逐个讲解景点给游客听,没有游客时就讲给陪伴自己的学生听。参与该项目的家长阙娅南说,狼山有20多个景点,孩子们的讲解虽简单,但也有两三千字内容,从开始的口齿不清要靠翻译,到现在比较流利地完成讲解,孩子不仅提升了个人能力,更关键的是他们彼此有了交流、竞争和关爱,伙伴关系自然而然形成了。

和志愿者们做游戏

每天叠被子、收拾书包、更换垃圾袋并线上打卡,每周六在大学生带领下开线上会议做自我倡导练习,每周四打手鼓,不定期的樱桃园种植、爱心义卖、公益课堂……团队的家长们虽然都是兼职,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但为了给孩子们创设环境,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开发新项目,并分头担任项目指导老师,让孩子们在持续且有趣的体验中感受与人相处、建立连结。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江苏省社会助残服务项目大赛上,欢腾蜗牛以其关爱心智障碍孩子及家庭的特色和成效荣获二等奖。

助人即助己,自助则他助

从春季开学以来,南通职大已有100多人次志愿者参加狼山讲解,参与最多的学生已去过11次。南通职大机械工程学院黄晓杰老师介绍说:“我们已经跟欢腾蜗牛签了共建协议,准备长期帮助这些孩子。中心的公益讲堂、端午节和六一节的大型融合活动,我们都有学生志愿者参加。为了支持这次暑期公益活动,学校还特地开放了宿舍方便学生住宿。”

孩子们与志愿团队合影

截至去年底,欢腾蜗牛已有支持单位72个,签署常态化合作协议的团队19个,支持者、志愿者遍及南通各大中专院校、学校、幼儿园和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南通市旅游中专学校、南通理工、南通大学和南通第一机关幼儿园,已连续支持6年多,实现了志愿团队的传承。

助人即助己。很多在蜜罐里泡大的学生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未必懂得珍惜,而助残融合教育帮他们补上了一课。黄晓杰告诉记者,与心智障碍群体接触后,学生们内心很受触动,他们在帮助和陪伴这个群体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加深了对社会和对生命的认知。

一对一陪伴

作为张春梅的同事,江南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郑晓霞最早对这个群体伸出援手。“他们周末活动需要场地,我从2014年起一直把办公室借给他们用,也帮着准备活动用品。现在我担任项目指导老师,中心这边有事情,我随叫随到。”在欢腾蜗牛的家长团队中,约34%是像郑晓霞这样的健全孩子家长,其他家长对他们的爱心奉献满是感激:“社会上怎么有这么好心的人?他们贴钱贴时间贴精力,给我们支持,帮我们分担。”

崇川区残联工作人员朱泳璇介绍,该区现有持证残疾人11751人,对于欢腾蜗牛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助残社会组织,残联在承接政府公益项目、资源链接、宣传展示等方面都会给予扶持。崇川区正在打造一处面积1000多平米的孵化基地,建成后将免费提供给各助残社会组织做活动。

“对于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政府做了很多,但是政府不能代替你去过日子。有心智障碍孩子的家庭,要想把日子过好,关键是家长。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提升自己的观念,就能带动孩子发生神奇的变化。”张春梅反复说,“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希望。”她倡导家长们,在外出活动时大大方方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别给他们照片打马赛克,因为“那不尊重孩子”。

家长线上分享会画面

迷茫,犹豫,观望,试探……在融入欢腾蜗牛之前,家长们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特别需要“老带新”,一起倒倒苦水、观念碰撞。得知中心每周三晚上有一场家长线上分享会,记者特意去体验了一下,看到家长们互相打气出主意,越聊越通透。作为南通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年过五十的张春梅还有更长远的设想,要让更多年轻家长加入欢腾蜗牛的理事会,把机构长期发展传承下去,未来可以给有需求的孩子当法定监护人,“一个人虽然走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 文/图/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家长和志愿者提供

【点·评 】 让我们做更多

当顾杰仔细分装新做好的馒头,把表皮有破损的细心挑拣出来;当戴凛拖好地,把活动室里的小椅子摆成整齐的一排;当王常欢静坐桌旁听大人聊天,听到有趣的地方就开心笑起来;当孩子们每人拖着自己的行李箱,一起坐火车出门旅行……你很难把他们跟“心智障碍”这个词联系起来,更无法不对他们身后的家长团队表示深深的钦佩。

作为一名残疾孩子的家长,在被命运的铁锤砸中后,怎能不沮丧迷茫呢?但是,南通这群家长在舔舐伤口后勇敢地走了出来,重新热情地拥抱生活。他们用百倍的智慧、耐心和毅力培育孩子,为支持他们养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和社交能力而殚精竭虑。他们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摸索着搭建孩子与主流社会沟通的那座桥梁。他们想把孩子养成守法公民,不给社会添麻烦——这个心愿是那么朴实动人。他们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生命都有丰富的内涵,心智障碍的孩子同样能给周围人带来美好和幸福。

江苏现有持证残疾人171万,这不是一个小数字。看见并尊重他们,平等相待,耐心倾听,温暖陪伴,我们理应为这个群体做更多。(刘玉琴)


责编:白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