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气温超40℃,用电高峰持续,高温黄色预警连发……7月底迎峰度夏,面对“烤”验,能源保供何以能量“满格”?连日来,记者随省国资委一线调研,感受“风火气”多种供能模式,探访南通、苏州、淮安、泰州多地能源保供重点项目。
地下:空气发电变“废”为宝
数千万年前形成的盐矿,经开采后在地下形成一个个盐穴。如今,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这些原本闲置的地下盐穴,正逐步化身为储存能源的巨型“仓库”。
今年4月底,全国储能容量最大、转换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此开工,利用1200多米地下已采空的90万立方米“废盐穴”,变废为宝,建设两套30万千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7月22日上午11时,户外高温逼近50℃,记者随调研组来到位于淮安蒋南矿区的淮安盐穴压气储能发电项目在建工地。
“7月上旬,1号机主厂房已浇筑第一罐混凝土。”项目副总钟治琨指着远处林立的脚手架,又指了指地下,“底下的盐穴里正借助机器封闭作业。”
盐穴是在较厚的盐层或盐丘中通过水溶开采的方式采矿后形成的地下空腔,这些空腔位于地下1100米至1500米间,容积巨大,一个中型腔大约20万至40万立方米,相当于500个标准游泳池。
盐穴的特殊“体质”,使它适用于多种物资的存储,同时也可用于压缩空气储能发电。“好比藏在地下的‘巨型充电宝’,在电网低谷时将空气压缩到盐穴中,到用电高峰时,再释放压缩空气发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提升电网调节能力。”钟治琨解释其新质生产力的含“新”量,凸显在一压、一储、一放的循环中。
工地门口的巨型蓝色箭头上清晰标注着工程各大节点。“到2025年6月底,首套机组投产,即可实现每天压缩16小时、发电8小时。”展望一年后,江苏国信苏盐储能发电有限公司副总唐光勇表示,未来盐穴“充电宝”一个储能周期可供6万居民一天用电,一年发电量约1亿度。“到那时,我们就能在迎峰度夏中发挥关键作用。”唐光勇信心满怀。
目前,国内采完的盐穴多处于闲置状态,每年盐穴体积还在继续增加。随着盐矿的开采,全国每年新增的盐穴基本上是千万立方米级别。
“如果不利用的话,也是一种浪费。”钟治琨曾在省内多个电厂工作,作为电力行业深耕20余年的技术专家,他认为相比抽水蓄能电站通常6至8年的建设周期,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1.5至2年,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更低,可节省大量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提升江苏用电“含绿量”“含金量”。
岸上:火电厂“火”力全开
经济大省江苏是用电大户,电力稳定供应是迎峰度夏能源保供重中之重。从当前我省电力供应结构看,火电仍占主力地位。火力发电厂如何“火力全开”保供?7月24日上午10时许,记者随调研组来到江苏国信靖江电厂。
作为泰州地区220kV电网的主力电厂,今夏,国信靖江电厂全力“补位”水力发电缺口,目前,单日平均发电量超过2385万度,机组负荷率、发电量均创同期历史新高。截至24日上午,仅靖江电厂,其累计发电量达36.66亿度,同比去年增发4.57亿度。
“业内都知道,煤电机组只要启用,一般不能随意停运,我们应用全球领先的熔盐储热技术,当电网低谷时,把电厂过剩的电能用熔盐储存起来,一部分用于本地工业企业生产供汽,另一部分在电网高峰需要的时候及时释放出来。”靖江电厂科创中心主任胡高斌披露保供背后的创新力。火力发电,煤炭是电厂主力燃料,保障煤炭这一“口粮”的供应尤为关键。
“我们所在的省煤炭物流靖江基地,是全省最大煤炭储运基地。”在厂区煤棚,面对眼前堆成一座座小山的煤炭,靖江电力下辖秦港公司副总经理徐晓东介绍,秦港公司有10万吨级、5万吨级码头各一座,拥有3个条形储煤场,配套5座大型煤棚,最大堆存能力超100万吨,“可保障应急状态下,江苏所有电厂3天的用煤需求。”徐晓东表示。
靖江电厂坐拥临江优势,而在盐城射阳海边,江苏沿海首座投用火电厂国信射阳港电厂也已积极“迎峰”。
7月23日,电厂发电部主任仇汉东告诉记者,到22日下午4时22分,全部四台机组实时负荷达3309兆瓦,负荷率99.67%,创投产以来新高,顺利应对今夏用电首轮高负荷挑战。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两大电厂所属江苏省国信集团是全省种类最全、能力最强能源企业,目前,位于苏州张家港的国信沙洲2X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也在全力推进。
7月23日下午,记者随调研组来到沙洲电厂建设工地,这里地处苏州片区电网负荷中心,预计到明年8月全面投产。
“沙洲电厂将填补苏南用电发电缺口,保障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项目副总经理孙俊峰表示,这一关键枢纽项目还可缓解省内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过江通道压力,对降低跨地域输送能量损耗,起到支撑性保障作用。
海上:风电场“乘”风逐“绿”
风电是当前碳排放量最低的发电技术,其大规模开发利用能直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提升用电含“绿”量,助力我省“双碳”目标实现。截至去年底,我省海上风电装机量达全国第一。
7月23日上午,调研组来到南黄海畔的如东江苏新能海力海上风力发电厂。骄阳似火,一座座“大风车”立在海中央,风车呼呼转,电从风中来。
“预报24号台风来袭,不仅高温能缓一缓,对我们海上风电来说,更是好事。”新能海力海上风电发展公司生产运营部主任陈忠良介绍,“大风车”正是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只要台风不过于猛烈必须关停机组,通常风力越大,转换的电能越快越强。
单个的“大风车”,包括叶片、风机、塔身和基础部分。叶片是整座风机的“灵魂”,也是将自然界风能转换为风力发电机组电能的核心部件。为达到最佳离心效应,大型海上风电机组一般采用三叶片设计。
遥望海上,叶片显得身形瘦小,但实际上,这些“超级大风车”的叶片重 29.3吨,长83.6m,约有28层楼高;扫风面积23070平方米,相当于3.2个标准足球场。
“风车”产生的电能经集电线路汇集到海上升压站,经主变升压后,通过海缆送至陆上集中控制中心,之后再入电网。目前,这座海上风力发电厂年平均发电上网量约10亿度。
截至7月25日,风电场总共70台海上“大风车”,年累计发电已突破5.9亿度,7月单日平均发电量超过280万度,创同期新高,为江苏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增添绿色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