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食堂门庭若市,日间照料中心坐满享受休闲康养服务的老年居民,医保服务站、净菜超市、党群服务中心等陆续启用……7月25日,时隔约一年,记者再次走进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南川园社区,明显感觉这里的“完整度”已提高不止一个档次。
去年7月,南京、苏州、无锡、南通、常州等我省5地6个社区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全国106个试点社区将于今年全部达标创建工作。距离年底“交卷”愈近,倪燕愈感压力山大。“一睁眼就是序时进度落没落下。”倪燕坦言,各家试点社区“起点”虽不尽相同,但建设过程基本绕不开资金、场地、人员这三道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向,其中提出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完整社区”建设本质就是补短社区软硬件配套,让基本公共服务畅达基层。如何答好这份“国家卷”?从南川园社区视角出发,看他们在试点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克服解决,以期为其他地区试点建设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更好推进面上工作拓展思路。
为什么是南川园
一年前,听说社区上榜国家“完整社区”试点名单,别说南川园社区的居民不信,就连倪燕等社区工作人员也大感意外。
放眼南通,若论建设“完整度”,南川园社区肯定不是最高的那个。南川园社区大多为老旧小区,共64栋居民楼,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43栋,存在设施老旧、物业服务乱象丛生等“基础病”。去年,对照南通市住建局印发的《完整社区建设指标体系》清单,南川园“缺口”可谓不少:助餐点、文化驿站、物业服务管理平台、智能智慧设施等暂无;幼儿园、邮件和快递寄送服务设施、其他便民网点等硬件有待改进。
再看周边,若论配套“完善值”,南川园社区算得上全市数一数二。辖区金鑫苑小区距离圆融商业综合体不足400米,距离地铁一二号线换乘站不足700米;南川园小区距离省五级养老机构——阳光老年公寓,不足600米;“家门口”就是市区南北向大动脉工农路、东西向交通枢纽洪江路高架……南川园社区地处南通主城崇川新老城区交界处核心地带,周边交通、商业、金融、医疗等配套资源均比较完善。
全省申报了近100个社区,为何偏偏南川园社区被国家选中?崇川区住建局副局长陈婷婷分析,2022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整社区”覆盖率要提高到60%以上,时间点、任务书、作战图均已明确。如果试点社区已很“完整”,缺少了建设和探索的过程,试点的意义和作用体现不出;如果基础太差,要在一年半时间内出成果,不具操作性。南川园社区有一定基础,又不够“完整”,既有老城本底,也具新城元素,是国家当前最想要的试点之一。
各地“完整社区”试点,有的侧重完善“一老一小”设施,有的侧重健全交通体系,有的侧重改善水生态环境,有的侧重保护、传承、焕新历史文脉……“试点就是要试出更多‘答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倪咸林认为,对于“完整社区”官方没有给出严格定义,各地建设“完整社区”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国家层面筛选出106个试点社区,在数量、质量、特点、区域分布等方面均有所考量。各试点社区本底不同,创建完整社区难度系数和路径选择各异,多一种样本、多一道解法、多一个答案,未来全国范围推广就将多一项选择。
善借外力使巧劲
算好经济账,是建设“完整社区”绕不开的话题。南川园社区测算过,配建一个社区食堂,投入至少50万元起步,后续还要承担持续不断的运营费。“完整社区”建设基本由财政支持,但完全靠政府买单显然不可持续。
“新增社区食堂,我们一分钱都没花。”倪燕告诉记者:“精鹰食堂”原本为企业的自营食堂,因是辖区商圈党建联盟单位,经社区协商,企业同意开放共享;“南川食事”“智慧食堂”场地均来自社区办公用房,社区以场地“入股”,分别交由个人和企业主理,这样就省下了设备、装修、人员、运营等方面投入,平时还拥有对社区食堂监管的“话语权”。
近日,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截至今年5月上旬,各地“完整社区”试点计划改造设施已达1000多项,总投资达84亿元。按照南川园社区“完整社区”建设计划,区级财政仅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增商居一体党群服务中心、红管家综合服务中心、日间照料点、10个医保服务点、智慧社区平台、相关标识标牌等软硬件,其余项目超额支出须自行想办法解决。

社区想借力,企业想发力。“现在正是布局基层销售网络的大好时机。”曌诺(上海)冷链技术有限公司CEO杨雷铭在“完整社区”里嗅到商机,今年将公司在南通的首个社区净菜超市落户南川园社区,将顺着公司完善成形的冷链供应网,将南通54个村的地产优质鲜菜直供老百姓餐桌。
“完整社区”建设还引来京东健康集团,旗下“京智依家”健康养老产业项目南通首店已于去年落户南川园社区。就连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师生科研团队也看中了这里。南通大学医学院慢病管理项目负责人施海燕介绍,希望依托南川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慢病管理临床研究,探索建立社区层面的慢病管理诊断、分诊中心,进一步推动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对接和下沉社区。
“善使巧劲,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倪咸林认为,“完整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服务力量配给等方面,不能全部由政府和社区包办,以场地租金、政府信用担保等为杠杆,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探索社会资本投融资回报机制,实现多元共建、多方共赢,形成更为“完整”的试点案例。
完整得是幸福感
“打打牌,泡泡脚,听听课,每天幸福感爆棚!”有棋牌间、理疗室、健身房、活动室,自从南川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张后,居民张月华的退休生活愈发丰富多彩。
双职工家庭寒暑假孩子没人管,社区公益托班给安排;没抢到市里老年大学的“学位”,社区老年科普大学满足家里老人的求知欲;居民看病不方便,“京东家医”远程诊疗系统将上海名医请到“家门口”……社区“完整度”不断提高,南川园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也随之节节攀升。

“外来户们”也分享到了这份幸福。7月25日13时,“外卖小哥”葛峰完成中午最后一笔送餐订单,来到金鹰商场负二楼的“精鹰食堂”,打了一个狮子头、一份青椒肉丝、一份番茄炒蛋、一份炒茼蒿,只花了十块钱,经济又营养,这间食堂很受当地外卖、快递小哥们欢迎。
“社区食堂为何要建3间?”记者问道。理论上,按照国家要求和地方标准,将缺项一一补齐,“完整社区”试点工作就可以“交卷”。但对于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完整,南川园社区有着自己的理解。
南川园社区人口近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069,其余大部分为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社区调查发现,独居老人、双职工家庭、白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普遍存在吃饭问题。但居民要解决“有的吃”,外卖小哥想要“性价比”,白领上班族追求“吃得好”,一个食堂无论服务半径、还是服务内容均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3间食堂,3种定位,大家各取所需。”南川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朱亮介绍,在商业楼宇,就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开放“精鹰食堂”,营业时间为10时至18时,提供不间断供餐服务。在南川园新村,就近居民区,开设“南川食事”社区食堂,早饭2元管饱,中饭、晚饭10到15元管够。在金融汇,就近白领等上班族,新增“智慧食堂”,提供咖啡、披萨、有机食品、净菜超市等“高端服务”。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倪燕认为,老百姓的幸福感才是检验“完整度”的最高标准。在周边配套已很完善的背景下,南川园社区“完整社区”建设遵循民生视角、用户思维,细分人群、细分领域、细分需求,新增硬件、优化软件、创造条件,构建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高质量家门口的“幸福圈”。
本报记者 贲腾 实习生 包悦霖
部分图片由南川园社区提供
记者手记:
完整社区建设没有“完美答案”
贲 腾
根据南通市住建局《完整社区建设指标体系》要求,南川园社区需于今年底前达成24项指标,试点任务才算告一段落。全国106名“考生”各展所长,竞答完整社区这份“国家卷”。虽是同台竞技,但这场比拼的目的不在于判高下、定输赢。
“完整社区”试点虽有标准却无高低。相关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城乡社区约60.6万个,其中农村社区约48.9万个、城市社区约11.7万个。国家筛选出106个试点社区,必然基于一定的准入门槛。有的在南方,有的在北方,有的坐落繁华市中心,有的位于城郊接合部,有的工业强,有的生态美,有的文化浓,试点社区各有各的特点,在面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即使都处于同一区域,都属于同一类型,社区“底子”也不尽相同,创建“完整社区”的难度、路径等必然不会完全一致。既然是试点,就意味着暂无全国层面统一标准。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完整社区试点工作主要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指标体系由各试点地区“拿主意”。因此,很难将试点社区归于同一坐标系中比较和评判,每个社区都将给出有意义的答案。
“完整社区”建设虽有起点却无终点。对照标准,南川园社区助餐点建设已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但社区追求“完整”的脚步没有停滞不前:决定后续在“智慧食堂”推出代煮服务,居民在“净菜超市”下单后,可以交由社区食堂加工,下班后直接将烹饪好的佳肴带回家或由专人送上门,进一步升级助餐服务;老年科普大学下学期计划推出育儿、AI等新课程,满足“时尚老人们”的新需求……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完整社区”建设起于国家试点工作,但终点既不会是今年底的达标“交卷”,也不会是2030年实现60%以上覆盖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社区提高“完整度”的探索也不会止步不前。
由106个社区交出的“最终答卷”,未必能拼凑出“完整社区”的终极模样。什么样的社区才称得上“完整”,一万个居民心里会给出一万种标准。关于这份“考卷”,或许永远都没有最完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