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新疆“洋婆婆”再屯娜:用老屋和美食传承塔塔尔族文化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为游客演奏手风琴(7月24日摄)。

新疆塔城市塔塔尔族妇女再屯娜因一头金黄卷发和一双深邃的蓝眼睛被人称为“洋婆婆”。她是塔塔尔族“撒班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因擅长制作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在新疆塔城市很有名气。多年来,她和丈夫热发提·卡利穆夫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他们用建于1915年的自家老宅创办了塔城市首家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收藏和展呈的500多件充满塔塔尔族特色的老物件承载着再屯娜·卡利穆瓦家庭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如今,家庭博物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再屯娜制作的塔塔尔族糕点也作为伴手礼畅销全国。

“一间老屋、一份美食、一种文化、一个传承。”再屯娜介绍说,他们夫妻俩每年都会在全疆各地走访,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记录并让更多人了解塔塔尔族的民俗和文化,希望培养出年轻优秀的传承人。

近年来,塔城市加快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塔城市的民俗风情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目前,塔城市家庭博物馆已有14家,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新华社记者 丁磊 黄晓勇 林立平

报道员 马合巴勒·木尔扎汗 摄影报道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左)和丈夫热发提·卡利穆夫为游客介绍他们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右)和丈夫热发提·卡利穆夫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整理老物件(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举办的塔塔尔族撒班节活动现场,当地居民展示塔塔尔族传统糕点(6月2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整理老物件(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中心的洋婆婆食品坊,女主人再屯娜·卡利穆瓦(左)向顾客介绍塔塔尔族传统糕点(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将做好的塔塔尔族传统糕点装车(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进行整理(7月24日摄)。
↑游客在再屯娜·卡利穆瓦夫妻俩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内拍照(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教徒弟制作塔塔尔族传统糕点(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查看老照片(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中心的洋婆婆食品坊,女主人再屯娜·卡利穆瓦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塔塔尔族传统糕点(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热发提·卡利穆夫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观看老照片(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中心的洋婆婆食品坊,顾客选购塔塔尔族传统糕点(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中心的洋婆婆食品坊,女主人再屯娜·卡利穆瓦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塔塔尔族传统糕点(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中心的洋婆婆食品坊,女主人再屯娜·卡利穆瓦(右)和顾客交流(7月24日摄)。
↑在新疆塔城市,再屯娜·卡利穆瓦在家中开办的民俗文化家庭博物馆为游客演奏手风琴(7月24日摄)。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