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用好国家战略掘金“长江口”

去年以来,一个词在长三角不断升温——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南通倡议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得到中央、省委高度重视。国家层面明确支持在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域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重点聚焦哪些领域?目前有何进展?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南通专场,记者围绕这些热点寻找答案。

打造“北上海”“新苏南”

南通与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两侧,大江大海阻隔,让南通长期成为交通版图“神经末梢”。在国家和省关心支持下,2008年,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南通举城欢腾。此后,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先后建成通车。2022年,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大桥3座过江通道开工。

“今年争取开建苏通二通道,深化崇海通道规划研究。”发布会上,南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介绍,南通正加快构建“八龙过江”格局,未来长江南通段平均每20公里就有1座过江通道,交通格局重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区位红利,真正实现与上海、苏南的交通一体化、生活同城化。

以交通大发展推动城市、产业能级大提升,南通乘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深层次对接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奋力打造空间更广、潜力更大的“北上海”“新苏南”。

跨江协作培育未来产业

今年4月,南通首次将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会场“搬”到上海。3个月后,南通市政府、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2024投资界·南通未来产业发展大会,又将会场设在上海。

一次次奔赴上海,南通有何深意?

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用一组数据作答:自2012年获批试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南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03亿元提高至333亿元,提升了2.2倍;高企数从390家提高到3622家,翻了9.3倍,尤其2023年度同比增长25.5%,增幅全省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7件提升至58.3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通积极放大交通区位、江海岸线、承载空间等优势,加速跨江协作、推动互利共赢。全面推进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南通将重点在未来产业培育方面与上海“同频共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未来能源、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科创细分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五个协同”互利共赢

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将重点聚焦哪些方面?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斌介绍,聚焦进一步融入和服务上海,进一步深化跨江融合,加快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南通紧锣密鼓研究编制建设方案,初步确定5个协同方向。

产业协同,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将聚焦上海、苏南所需,南通所能,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合力打造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专业化合作园区。

科技协同,全力营造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南通将持续推动县(市、区)和产业园区在上海、苏南开展“飞地孵化”“离岸创新”协作,实现更多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移转化的成果。

绿色协同,统筹生态共保与绿色转型。积极共抓长江大保护,共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

开放协同,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开放功能。探索通过“联盟+联动”模式,用好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政策,积极争取将协同区打造成为上海自贸区联动片区、上海东方枢纽北向配套区。

机制协同,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成本共担、财税分享、指标分算和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等机制,更好推动科技、人才、土地、数据等要素资源跨区域合作。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