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体现了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辩证统一。
合目的性探索: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激发了我们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信心与决心。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进步的最新体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同时,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时代潮流的积极顺应,也是实现合目的性探索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综合成本,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比如,借助数字技术,依托完备产业链,服装企业建立起“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体系;经过“碳捕捉”升级改造,石化企业贯通绿色负碳产业链,减碳效果明显;脱胎于煤化工产业的高性能芳纶纤维,在恶劣环境下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实现从“按吨卖煤”到“按克卖工业品”的蝶变升级。
合规律性探索:
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机械化到信息化,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如同历史长河中涌动的巨浪,推动着生产力的飞跃,进而塑造人类社会的崭新面貌。
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当前,新兴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覆盖领域越来越广。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对技术革新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不仅重塑着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更催生出全新的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对新质生产力而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动力源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物质基础,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各类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辩证统一:
找准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必须找准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
领会好“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论。先立后破,要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在以新化旧、以立促破上下功夫,先把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立起来,循序渐进推进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扬长避短、做强特色上下功夫,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一种模式。分类指导,就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强化统筹、科学引导上下功夫,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做强特色优势,形成多点支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格局;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尊重基层创造,为市场发育和企业竞争留出足够空间,营造良好环境。
把握好“技术革命性突破”这一催生条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催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把握“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一催生条件,用好数据、算力、绿电、低空等新型生产要素,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促进新型要素与传统要素高效组合、现实要素与虚拟要素叠加赋能。把握“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一催生条件,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产业的领先优势,以集群化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葛 江(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