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会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遴选编印《携手高质量一体化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集》,一体化示范区创新实践入选多篇案例。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推出《“先手棋和突破口”典型案例》系列,持续关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如何跨域、突破与共进。
本期典型案例:携手强链,合作共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总体情况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产业体系最完备、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在这里加速形成。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领域的有力支撑,更离不开稳定可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长三角地区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多措并举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专项行动,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增添更强韧性。
主要内容
支持跨区域合作布局,提升区域产业链耦合度。集成电路领域,推动建设电子化学品专区服务长三角集成电路材料需求,中芯、华虹、格科微等在绍兴、宁波、嘉善等地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生物医药领域,发挥强大研发创新优势赋能长三角,上海联影常州产业化基地、微创医疗苏州公司、药明康德常州CMO平台等重大项目投产,信达生物上海总部暨全球研发中心落户上海。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布局相互渗透,上海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提供开源算法平台赋能长三角,科大讯飞业务总部和运营商大数据总部落户上海,依图科技在杭州成立医疗技术公司。民用航空领域,支持兄弟省市围绕中国商飞、中航商发打造配套产业链,镇江、常州为C919配套发展航空制造配套产业,浙江西子航空承接大飞机零部件制造。汽车领域,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总部、苏浙皖联动的发展模式,如特斯拉国产Model3、Modely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超95%,供应商75%来自长三角地区。
推动联合产业创新,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浓度。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和重大产业化平台作用,打造产业创新共同体。创新平台方面,成立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支持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与无锡、杭州、合肥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共建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创新攻关方面,牵头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及新一代核电等战略领域,联合推进关键设备国产化、自主化。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活跃度。统筹抓好创新载体、平台、标准、环境等建设,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跨区域产业载体建设,聚焦一体化示范区,编制发布《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统一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积极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特色亮点
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推动机制先行。2020年,三省一市就建立了“一链一团队”工作机制,围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开展补链固链强链研究。同时,江苏省工信厅牵头沪浙皖经信部门每年印发工作要点,分工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
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聚焦重点突破。如机器人领域,推动新时达公司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打造国产焊接机器人,促进区域内机器人国产零部件在国内主流机器人整机厂实现应用,目前累计出货量约900台。同时围绕民用航空产业链开展深入研究,推动以中国商飞、航发商发等龙头企业应用需求为导向,支持三省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头组织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应对汽车“缺芯”,召开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上下游对接交流会。支持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深化交流合作,推动成立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
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共同做大增量。存量领域涉及利益再调整、再分配,新兴领域尚未形成固化利益格局,容易在分工协作中打造增量。长三角在市场前景广阔、资本意愿较强、可以共同做大的“市场驱动型”创新领域,充分引导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一体化发展内生动力,维护好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