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和谐共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助于更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文化偏见和误解等。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中实现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首先,加强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与学术交流,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可以相互了解,并从中获得更丰富多元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由于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存在差异,通过交流,人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博采众长,从而提升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既有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显然,这种跨文化的学术互动不仅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共享,激发更多创新思维,催生更具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还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全球范围的文明互鉴。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教育与学术交流合作,在为知识和技术的跨国转移搭建载体的同时,也为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它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提升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厚植其全球化发展理念,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其次,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举措。这样的平台可以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起开放、包容和平等的沟通桥梁。在这一平台上,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艺术表达和思想观念,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鉴。我们知道,每个文明都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通过交流平台,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感知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这种相互理解有助于打破误解和偏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例如,通过文化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其他文明的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表达形式,从而增进对其文化的认知和尊重。这种交流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推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文化交流平台,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可以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从而促进跨文明的合作与创新。再者,保护文化遗产和维护文明多样性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的重要见证,而文明多样性则是丰富多元的人类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和维护文明多样性,我们可以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本土文化,并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保留历史的痕迹,传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研究,也为今后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和文化资产,对于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维护文明多样性是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表现。文明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群的文化差异和多元性。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通过维护文明多样性,我们可以促进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互鉴,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这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和国际秩序,推动文化的多元共存和共同繁荣。
最后,努力构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和加强合作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鉴。通过合作,世界各国可以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拓宽视野,增进对其他文明的认知和尊重。这种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误解和偏见,促进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合作,文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方精华,不仅有助于拓宽自身的发展路径,还有助于更好生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互鉴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包括艺术、哲学、宗教等更深层次的文化领域。为此,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各国应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对话和沟通,促进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文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共同为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 高 鹏(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