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头条推荐 > 正文
走进这座博物馆,穿越南京城的“前世今生”

打开春秋地图,这处遗址被称为“吴冶城”;东晋时期,这里是文人墨客登高、怀古的地方;南朝刘宋时,这里是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明太祖登基,这里被赐敕为朝天宫……

位于朝天宫景区内的南京市博物馆里还珍藏着50万年前南京人头骨化石,走进这里,犹如穿梭于南京城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有通往古城南京的“时光隧道”

红墙黄瓦,飞檐翘角,走进坐落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沧桑厚重的历史气息。正如南京市博物馆馆长吴阗所言,“南京市博物馆与古建筑朝天宫珠联璧合,是人们解读南京城市历史发展进程、领略南京古都文化精髓、欣赏南京历史文明宝藏的最佳去处。”

南京市博物馆成立于1973年,前身是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8年正式挂牌,是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南京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2014年成为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分支机构,是一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馆址朝天宫,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为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素有金陵第一胜迹之美誉,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上溯远古,下迄民国,藏品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尤以南京人头骨化石、王谢家族墓志、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渔翁戏荷琥珀杯等一批文物蜚声中外,是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精粹的典型代表。

常设展览包括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云裳簪影——宋明服饰展等。

在这里,有几代南京人的童年记忆

提起朝天宫的“滑滑梯”,老南京人都会会心一笑道:“我们小时候都入过‘股’哎……”

朝天宫景区进门的青石坡道,不少小朋友把其当作“滑梯”玩,上面有两道深深的沟痕凹槽是小朋友们坐上面玩“滑梯”滑出来的臀印,这可是滑了100多年,慢慢磨出的两道屁股印,留下了几代南京人的童年记忆。如今,每天仍有很多小朋友坐在上面滑滑梯,景区也默默地呵护着这个传统。

除了“传统项目”滑滑梯,现在很多南京孩子的寒暑假也是在这里度过的。比如今年寒假时,南京市博物馆结合龙年春节推出“新春寻龙记”,以龙生九子为设计蓝本,设计图章,并以古建、文物为主题,寻找馆内与“九龙”相关的文物、建筑构件,拍照打卡可得相应印章。朝天宫是南京市博物馆的所在地,它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其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钦赐,因此朝天宫里的龙自然不少。屋顶、台阶、门梁等地,龙无处不在。从材质看,石雕龙、铁龙、铜龙、琉璃龙,应有尽有,而且造型千姿百态。今年暑假,“博物通古今‘趣’学大历史”“知我南京 争做南京代言人”“‘小小讲解员’体验营”……一系列博物馆活动,让南京市博物馆成为南京学生“暑期大课堂”。

南京人还喜欢去朝天宫凹造型,因为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可以做壁纸。春日里,红墙映春,玉兰生香;夏日里,亭台楼阁,古木苍郁;秋日里,银杏披“景甲”,古朴典雅;冬日里,红墙白雪,静谧幽深。一年四季,都有姑娘穿着汉服,在红墙留影,还有新人选择在朝天宫拍婚纱照。

在这里,鉴往知远开阔眼界

朝天宫区域历来是帝王将相巡行和文人墨客游赏、雅集之所,留下诸多名篇佳作。东晋有王导、王羲之、谢安;唐代除了李白还有刘禹锡;宋代有王安石、苏轼、文天祥;清代康熙、乾隆、曾国藩等不仅在此留下足迹,还留有传世的诗文碑记。

去南京市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除了大量文物藏品,建筑本身就很值得游览。珍贵文物和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交相辉映,更添魅力。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中为文庙。文庙正南有“万仞宫墙”照壁围绕,雄伟壮观。宫墙内为泮池,东西两侧各有砖砌牌坊,正面为棂星门。其中,“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张篇》,颂扬孔子文章道德之高。

东吴孙权在此处设置“冶官”,专门从事冶炼,相当于现在的“兵工厂”。两千多年来,朝天宫除了做过“兵工厂”,还有很多其他“身份”——私家园林、皇家道观、火药库、文庙、博物馆……东晋时,丞相王导将冶山建成了自己的私家别墅,取名为西园。明洪武年间,这里作为祭祀天地和国家大典前贵族子弟袭封前学习演练贺天子礼节的地方,故称朝天宫。清初至清道光年间,这里是道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这里被当作火药库。现在的朝天宫古建筑群系清同治五年至九年所建。如今的朝天宫是南京人经常去的南京市博物馆。

镇馆之宝

明 渔翁戏荷琥珀杯

该器于1974年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明天启七年沐启元墓出土,为一整块深红色琥珀制成,料中间杂黑色条纹,显露出透明的质感。杯主体由荷叶形杯身及雕琢成渔翁形状的把手组成。杯身一侧浅雕一只鱼鹰,另一侧延伸舒展出数枝荷花根蔓,枝茎交相盘错。

杯把手为一捕鱼的渔翁了,发髻高挽,上身裸露,身背鱼篓,足蹬高靴,左手紧握一鱼,渔翁的右手紧握杯口,全身呈侧倚状,胳膊上肌肉微微隆起,似在用力攀附住渔船。

用琥珀作为陪葬品,虽在历代墓葬中都有出现,多为一些小件的首饰挂件或印章,此杯造型奇巧,意趣典雅,并出于明代纪年墓中,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元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此梅瓶瓷质,白胎,白釉青花,底露胎。无盖,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深腹,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浅圈足。器身满绘青花图案,共六层纹样:腹部主体绘“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画面之中点缀以松树、竹叶、梅花、芭蕉、山石等纹饰。瓶口外壁绘杂宝覆莲纹,肩上部为缠枝莲花纹,胫部绘有卷草纹和花卉仰莲瓣纹,其间以莲瓣纹间隔。

此梅瓶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呈色稳定,虽通体满绘各种纹样图案,但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布局精当,具有强烈的层次感。无论造型、釉色、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

明 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此玉带板共14块,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底部镶以金托。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表现出龙身躯的上下盘绕。龙首的雕琢尤为精致,无论是须、眉、髯、鬃,还是角、鼻、唇、颚,都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尽显龙的威严之态。龙的周围辅以灵芝状祥云纹,恰如巨龙在云层间穿越,栩栩如生。每一块带板都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杰作。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