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中国射击队又添1金1铜!但射击冠军竟然近视?真是靠感觉打的?

当地时间8月5日,巴黎奥运会射击项目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在男子25米手枪速射决赛中,中国选手李越宏发挥出色,获得该项目金牌。这是中国射击队在巴黎奥运会获得的第五枚金牌。另一位中国选手王鑫杰获得铜牌。

此前,在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比赛中,为我国拿下本届奥运会首金的两位“00 后”小将,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阿条姐”和“干饭哥”。载誉归来后参加节目时,阿条姐黄雨婷又自曝“可是我近视啊”,也冲上了热搜。不少网友纷纷惊叹:“近视眼也能打这么准?”“近视竟然也能练射击?”

那么,近视的人也能练射击类项目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如此,射击高手很多视力其实都不算好。

 

看清才能打准?

很多动作片里,都有描写狙击手的镜头——瞄准镜清清楚楚锁定目标,一枪命中。这就带给我们一个错觉,那就是看得清楚才能打得准,如果不用瞄准镜,那么射得准一定要视力好。不过,对于射击运动来说,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准确。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枪靶的尺寸,我们往往会觉得和人体差不多或者至少和人脑袋差不多大,这也很容易理解,消灭敌人时能打中人那么大的物体就能达到目标,一部分枪靶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奥运射击比赛为了消除暴力方面的联想,很早就把过去用的人形、动物形靶全换掉了,而且部分项目中,枪靶的尺寸也可以说是“袖珍”。

以10米气步枪项目为例,让我们来看看靶子到底有多大。很多媒体报道说靶子的核心区域和矿泉水瓶盖差不多大,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

△枪靶为打印模拟演示用,尺寸与奥运标准靶有1mm左右的误差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把打印好的枪靶挂在约10米左右的地方用手机拍照,效果如下。

△对焦在靶子上
△对焦在硬币上
△技术处理对比大小差距示意

用肉眼看,一眼望去只能看到个绿豆大小的小黑点,问就是打不中,根本打不中……

而且,要知道对于10米气步枪的靶子来说,那一坨小黑点不过是4环起步而已,要打到10环甚至更高,就得尽可能命中这颗“小绿豆”的中心。而位于中心的靶心点直径只有 0.5mm,问就是别说打了,看都看不清,根本看不清……

而10米气手枪的枪靶虽然要大出好几圈,不过在10米距离上,也同样看不太清。

△左边是10米气步枪靶,右边是10米气手枪靶

看到这里,想必我们已经发现,面对这样尺寸的目标,视力好像已经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了。而实际上也是如此,我们盘点一下中外那些射击类项目的名将,就会发现实际上优秀的视力似乎不是夺冠所必需的。

像中国的射击老前辈王义夫,视力仅有 0.1,而许海峰则不到 0.5,而谭宗亮、张梦圆等名将,也多少有些近视,有时需要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那么,如果视力不是重要因素的话,又是什么让射击运动员打得这么准呢?

 

不靠看得准,要靠端得稳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放在射击运动上特别贴切。射击运动员举枪时身体的任何晃动、击发时动作没做好,甚至心跳和呼吸等干扰都可能让射出的子弹打偏。因此,射击运动员会在锻炼射击动作各个环节的稳定性上下非常大的功夫。射击的要点总的来说,就是立得稳,端得稳,击发稳。

比如,在多数射击项目中,都需要运动员站立较长时间,而且还要支持上半身,这对下肢的力量与稳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我们都有经验,长时间用手“端着”一件东西的话,是很难做到稳定的,比如我们举着手机长时间拍照拍视频,都得靠手机内置的防抖或者稳定器。因此,射击运动员一方面要苦练据枪动作和瞄准,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量训练,来增强自己的平衡能力。比如吊起一部分肢体,在身体不稳定的情况下,一边让身体尽量平衡,一边完成动作来提高身体保持稳定的能力。

因此,我国射击项目运动员的体能测试标准,包括了腹肌耐力,背肌耐力,单腿闭眼站立时长,以及3000米计时跑和其他体能测试等项目。

除此之外,射击运动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动作,一不小心就会让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那就是击发。射击运动员会苦练击发技术,确保正确瞄准的瞬间,协调好呼吸和动作,均匀发力触发扳机。如果击发时出现扣扳机过于猛烈、呼吸不匀等情况,就会直接影响射击成绩。

前面说了半天都是平衡稳定,那怎么才能瞄得准呢?就像前文所说,实际射击的时候,根本看不清环数,打出高环数,凭的是“枪感”。射击运动员们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射击,包括盲射等方式,来让自己的身体形成肌肉记忆,并不断磨砺心境,让自己能够抓住并记牢正中靶心时的感觉,并一次次重现出来,到这里就只能意会难以言说了。

虽然射击运动看起来四平八稳,动作也不剧烈,但运动员们仍然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锤炼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态,不管他们勇夺奖牌,还是遗憾出局,都值得我们的掌声。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