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谣言,有时看上去那么假,但偏偏有人信。
有时看上去又像真有那么一回事,由不得你不信。
“火车票全网‘免费退’”,实则是某平台为吸引新会员所进行的营销炒作;“山东17万文科生滑档?”,背后是从事高考志愿导航和复读推介的某公司为博取眼球、招揽生意;“湖南长沙暴雨致多辆摩托车被淹没?”,其实是某网民移花接木,用国外洪涝灾害的场景来赚流量。
……
这些,曾在7月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谣言,被列入了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7月辟谣榜。
身处“人人都可发声”的互联网时代,或多或少,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网上冲浪”变得越来越考验“眼力”“脑力”,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中了谣言的招,甚至成了传谣的“工具人”。
其实,谣言也不是网络时代才有的新生事物。2300多年前,《荀子·大略》就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可见谣言自古就有,就看你的智商是否在线了。
但与以往相比,网络谣言已不再是单纯地传播虚假信息。更多时候,它携带着造谣者的情感、态度以及私利,通过贩卖焦虑、恐慌等情绪,消耗公众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对社会信任基础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
前不久,江苏警方发布了一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仔细分析琢磨,其中的套路还真是五花八门。
它们中,有的直接无中生有,“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凭借“脑补”杜撰,凭空捏造“小作文”。比如,盐城的韩某、顾某等人道听途说有人轻生,就在网上编造散布“特大新闻,XX桥那里一个十八岁的,没考上大学跳河了”。
有的则是移花接木,冒用或拼接不相干的图片或视频自证自话,甚至利用AI等技术换脸、配音。比如,常州杨某就利用AI软件自动抓取外地“学生被泼开水烫伤欺凌”信息,嫁接至常州金坛某中学进行炒作。
有的是断章取义,摘取碎片化信息,加以个人臆断、主观猜测。比如,南京范某某在网上看到“某品牌车内不雅照”后,就浮想联翩编造“某品牌汽车泄露车主隐私”,损坏企业的形象。
纵观网络,我们还经常看到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温馨提示”幌子的谣言,以及穿着所谓“冷知识”“小技巧”外衣的伪科学谣言。这类谣言往往多与养生、健康等生活话题相关,因为拿捏特定人群的心理“痛点”,即使已被反复、多次地辟谣,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旧谣新传,换个新“马甲”卷土重来。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家庭群聊、校友群聊里看到的“震惊体”“标题党”类文章。
此外,随着自媒体短视频发展,有的还把多机位、多角度拍摄的情景剧,炮制为所谓的“新闻”,这种谣言的危害性更大。
总之,这些套路制作的谣言,经过裂变式的传播,轻则损毁个人荣誉、造成“社会性死亡”,重则会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灾难性破坏,让全社会都为之买单。
近些年,相关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已采取不少措施,来治理网络谣言。
然而网络谣言还是屡禁不止,根源何在?
不得不承认,网络谣言有其固有的生存“土壤”。一定程度上,它集中反映了一些社会矛盾和民众心理,始终是动态变化的;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社交媒体介入舆论场的程度越来越深,谣言身上不可控的变量也日益增多。而在“流量为王”的利益分配机制下,谣言背后大多都存在着利益链条,演变成一门“流量生意”,谣言的生产、推送,愈发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的态势。
所以,即便人人都讨厌谣言,但想在短期内让它销声匿迹,仍不太现实。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互联网就会有网络谣言。所以说,我们还得做好与网络谣言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被网络谣言“带沟里”,当前更多要做的,就是认真研究对付谣言的办法,降低它对我们和社会的伤害。
譬如,对于手握公权力的党政机关单位来说,一方面需要持续供给可公开的信息和大众关注的各种动态变化,让正确的信息充盈网络空间。特别是当遇到社会热点话题时,更应及时发布客观、统一的权威信息,全面、准确、真切回应公众关切。另一方面,还应该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建立成熟的谣言触发与预警机制,溯源追责,宣传曝光,严惩网络谣言制造者、恶意传播者,切实提高造谣违法成本。当然,相关网络平台也需要“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及时加强内容审核,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
而对更多的互联网普通用户来说,努力做个“智者”,则应该是必须有的自我要求。提高我们的甄别能力,需要有知识积累,也需要有科学素养,更需要有些逻辑思维,掌握好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基本本领。当看到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也别忙着表态,更不要急着转发,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有时候,时间是最好的谣言“过滤器”。
另外,平时上网也要多留心,负责任的自媒体可以关注些,经常胡说八道的建议一律取关。这样做,虽不能保证永远不会受骗,但被“带沟里”的概率,肯定会大大降低。(胡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