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亲友称李政道骨灰将葬于故乡苏州,夫人已于多年前安葬在东山墓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

澎湃新闻记者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了解到,李政道先生生前遗愿是安葬于家乡苏州。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1996年11月去世,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秦惠䇹墓碑前的祭台上题有李政道悼念夫人的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8月6日,澎湃新闻记者从苏州市民政部门确认,李政道、秦惠䇹夫妇的墓地此前已选定在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秦惠䇹女士已葬于此处多年。

另据广州日报报道,李政道先生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表示,母亲(秦惠䇹)安葬在苏州,所以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父亲生前还表示,希望子女们继续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方面介绍,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如果天堂有苏州十分之一的美丽,那就很好了”——这是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一次重游苏州时发出的感叹。对于海外游子来说,最思念的莫过于祖祖辈辈生活过的那片土地。苏州不仅是李政道祖辈的故乡,也是他曾经读书成长的地方。

李政道1946年离开祖国,在阔别家乡26年后,于1972年第一次回国,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回国,让李政道的人生除了物理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他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来帮助中国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他倡导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为中国培养了不少高水平的物理人才。

此外,李政道不忘关心家乡苏州的教育。除了担任苏州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于1985年在家乡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初衷是加快教育普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奖学金分三等,分别奖给苏州市获得全国高考成绩第一、二、三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理工科和文科各前3名。2015年,随着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李政道奖学金完成了最初的使命,于2015年终止。30年来,苏州共有29所中学的202名学生获此殊荣。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李政道至少七次回母校苏州大学访问讲学和指导工作。

1986年国庆节,李政道携夫人秦惠䇹女士应邀回校参观访问,与学校领导及部分校友座谈。在参观激光研究室时,李政道为母校的科研水平提高而高兴,欣然挥毫题词:“激光生彩,苏州增色”。次年5月,李政道回校接受苏州大学授予的名誉教授称号。

1996年11月,与李政道恩爱一生的秦惠䇹女士逝世。为了纪念夫人,李政道根据夫人“希望中国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能够利用假期跨学科地熟悉科学研究,多接触科学家,增进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的了解”的遗愿,召开家庭会议,宣布用全部存款设立“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

1998年1月,李政道和家人用私人积蓄设立了“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䇹政基金”),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学校,开辟了本科生暑期进行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新途径。遵照秦惠䇹女士遗愿,“䇹政学者”应不少于一半为女性。随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2000年)和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加盟该基金项目。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