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奥运不知不觉已接近尾声。比起激烈竞逐的奖牌榜,这届观众似乎更热衷于关注奥运版“热搜榜”,那些奇奇怪怪、可可爱爱又打动人心的“奥运梗”,即便这个夏天过去,也会让人记忆犹新。

首金诞生后,网友们就被“A阿条本条”“光靠干饭就”个性十足的网名逗乐了。“盛李豪@光靠干饭就 成为巴黎奥运会双金王”,正经官方账号推送的正经内容,让人看着如此诙谐又那么愉悦。“干饭哥”盛李豪的奥运简历精准到村,网友戏称“东莱村也是登上国际舞台了”,由此引发的“二次造梗”热,又为江苏怒刷了一波流量。
场上沉稳自信,场外个性十足。11岁的中国滑板队运动员郑好好,作为今年最小的参赛选手,面对镜头大方喊话“小小奥运,拿捏”,透露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把奥运当自己家的松弛感。“我以为我会哭,但我没有。”拿到巴黎奥运会举重女子59公斤级金牌的中国选手罗诗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举重若轻、从容开朗。赛场的紧张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各有不同。能在顽强抗压和松弛淡然两种状态之间切换自如,显然来自于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艰辛训练和无可辩驳的竞技实力。
松弛外溢,霸气侧漏。本届奥运会最多金句输出王——潘展乐,在对“美国队有些看不起自己”一顿吐槽后,紧跟一句“这能说吗”让人忍俊不禁。但也正是这个20岁的小伙,刚刚打破了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面对外界的兴奋剂质疑,霸气喊出“看不起我们的,今天把他们都拿下了!”郑钦文在夺得中国首枚网球金牌后,就肯定了外国网友给她的“Queen”(女王)的昵称,信心满满表示:“‘Queen Wen’这个词——我,实至名归!”女子五十公里竞走冠军杨家玉说:“一切过去的逆境与挑战,都是今天的伏笔”;陈梦在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击败队友孙颖莎后表示“这场决赛没有失败者”,不少运动员的赛后金句,完全可以作为考试作文的满分名言。
是奥运,也是真实的人生。盛李豪接受赛后采访,当被问及比赛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情时,脱口而出:“最想吃妈妈做的红烧肉。”“劳模”张雨霏也累了,自称也许会找个男朋友,这样率性、接地气的话语,让人一改过去对运动员“夺牌机器”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鲜活、真实,宛如站在我们面前的邻家女孩。除去冠军的光环,他们和我们一样,会疲惫,会想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奔跑在人生的旷野之上。但他们和我们也不一样,他们不内耗、与自己和解、时刻悦纳自己,这样“领先”的精神状态,怎能不令人向往?
盘点这些敲击人心的“奥运梗”,我们体会到以往未有的现代体育精神的魅力。奥运自然有竞技比赛的残酷一面,但这些从容自信的“名场面”,这些由内而外的“松弛感”,让奥运在盛大和庄重中变得轻盈。今年的参赛选手中有43.7%是“00后”,顶起了中国奥运半边天,“00后整顿赛场”,他们在宏大叙事中找到了自如自洽的表达方式,“整顿”出新生代中国青年的崭新姿态,展现出竞技之外明媚张扬、鲜活闪光的青春风采。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话语是时代的折射。一直以来,奥运会与中国国家形象密切捆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改变,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国雄踞奥运金牌榜前列的司空见惯,国人的关注点逐渐从金牌数量、符号化的冠军名字转向了具象的运动员本身。特别是中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给国人带来了真正的文化自信。在“平视世界”的底气和“关注个体”的转向下,人们更渴望看到一个个鲜活可感的运动员,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成长路上的故事。
我们在看奥运,奥运也在看我们。其实,奥运会作为一个大的文化概念,比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当时就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由文化、教育和竞技三部分组成。这个夏天,轮番出圈的“奥运梗”,恰恰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在竞技之外缺失的补充诠释。今天的奥运会,今天的年轻人,今天的中国,都已是一番新的模样,恰如中韩朝三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领奖台上的和谐合影——我们在改变,你们呢?
(陈立民 朱陈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