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8亿元,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安排教育基建专项资金6.28亿元,推进重点教育建设项目31个;深度挖掘并高效盘活国企已有载体资源,为新区招商引资搭建坚实平台……今年上半年,南京江北新区财政局认真落实江北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新区“四大行动”,通过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政策,科学有效配置资源等方式,更好发挥财政、金融、国资、审计作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纵深推进“四大行动”,力促经济回升向好
“要让江北新区施工塔吊竖起来,建设发展热起来。”在南京江北新区2024年初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四大行动发出动员令。启动即行动,江北新区财政局围绕“有效益的投资建设”工作导向,发挥财政效能。制定出台了进一步优化江北新区对街道和产业平台财政管理体制的财政政策,新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资源对于街道和园区的倾斜,激发街道、园区和新区国企协同发展、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的积极性。制定出台了新区国有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防范投资风险,为国企投资保驾护航。
瞄准“激发市场活力”的经济工作任务,财政局不断强化企业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困境,深入推进产融中心、“科创数金”平台、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江北子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有效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截至目前,“一中心两平台”共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7.68亿元。“有了产融中心的介入,沟通变得十分流畅,为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前不久与工商银行达成贷款合作协议的某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通过支持闲置土地再利用与项目快速落地,积极争取并高效利用特别国债、政府债券等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为新区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安排“1+6”产业政策专项资金9.8亿元,其中已兑现人才安居补贴约5500万元。安排科技人才经费5亿元,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围绕“强链补链”的产业目标,江北新区财政局深挖招商资源。比如,与华泰证券、省高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再比如,重点对接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紫金农商行等分行机构入驻新金融一期,同步导入总行、省行资源相关事宜等,以招商引资实效赋能高质量发展。
支出有保有压,用“紧日子”换“好日子”
今年上半年,江北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98亿元,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81亿元,同比增长21.24%。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为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把牢预算支出、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口,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上半年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03亿元,基层“三保”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过紧日子不是“穷算计”而是“会算计”。今年上半年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社会民生事业支出约35亿元。其中,安排教育基建专项资金6.28亿元,推进包括浦口外国语学校小柳路校区、侨谊路幼儿园扩建等31个重点教育建设项目。为建立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补充保障政策,为新区符合条件人群投保177.354万元,惠及35496人。城建项目支出20.77亿元,主要用于地铁、国省干线、市政道路等重大项目建设……一笔笔支出,一串串数据,印证着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花在刀刃上”的资金确保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新区财政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全力夯实民生保障基础。”江北新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金融资源持续集聚,向绿向新“蓄势赋能”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去年10月底,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下发《关于公布江苏省首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名单的通知》,江北新区入选首批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全市唯一入选地区。为继续做好绿色金融建设文章,江北新区财政局完成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江北新区子平台功能建设;与江苏银行签订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专项合作协议,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筹备年度绿色金融发展峰会。与此同时,江北新区财政局还持续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制定印发了《南京江北新区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在消费、医疗、政府大楼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截至6月末,新增月活钱包数超24万户,新增数币受理商户超2000户。探索推动数币应用集聚区建设。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2024年上半年,江北新区金融业增加值200.32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GDP增速3.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14.86%,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达15.4%,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 2024年6月末,新金融关联企业累计1593家,其中股权投资类企业1005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
推进金融创新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江北新区财政局加大对“7+4”地方金融组织的检查力度,及时约谈风险机构,防范化解重点企业风险。开展非法集资宣传工作,组织平台、街道及地方金融组织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累计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上半年组织各类大型集中宣传活动11场,进村组24次、进社区115次、进机关42次、进学校55次、进企业59次,线上线下宣传累计覆盖超6万人次。
持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助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
江北新区中心区商业办公载体体量约1200万立方米。如何用好用活国有资产是新区财政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通过梳理排查,形成了已建载体加快入驻招商项目清单、加快竣工招商入驻项目清单和加快招引市场主体合作建设项目清单的分类处置“三清单”。“三清单”载体全面招商已纳入直管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截至6月底,各直管企业和产业平台管办上报新增去化面积合计37.48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的一半,实收招商收入1420.35万元,平均招商收入实收率61.22%。
江北新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有资产提质增效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对现如今的江北新区而言,国资监管重点是促进国有企业从建载体、重投资向抓经营、强招商转变。除了资产盘活,新区还组建国有基金。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五大重点产业方向,分类构建“4+1”子基金矩阵,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新区集聚。
审计监督提质增效,高水平服务保障新区建设
今年以来,新区审计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加强审计领域战略谋划,将预算执行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对奖励与补贴、重点专项的审计四大类共计26个项目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坚持将各级部署把握准、领会透、落实好。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方面,开展了新区生态环境和水务局、检察院、法院等3个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完成了2023年度各部局、管办、街道租赁车辆使用情况专项核查,配合上级审计机关开展了10余个上审下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完成了37项固定资产投资结算审计,共节约公共资金0.69亿元,还有地下空间一期项目等11个在审项目预计可核减31.1亿元。
强化内审作用,打造新区内部审计“特种部队”。今年以来,为了发挥内审作用,促进内审提质增效,新区财政局审计办在区内有效整合各类审计资源,更好运用内审人员主力军、社会审计助力团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全覆盖体系。7月初,邀请市审计局内审处来新区召开了专题培训,参训人员在培训结束后表示:“这次培训质量高、效果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学习和实践,争做一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新动力足内审精兵。”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江北新区财政局将继续以“四大行动”为重要抓手,锚定全年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在抓实财政中心工作、强化金融集聚和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提升审计水平等方面全力以赴,奋勇向前、以继续奋发有为的姿态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