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8月16日,第二届江苏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理论研究基地主办,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省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深入开展研讨交流。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骏,省委《群众》杂志社原副总编李程骅,沐曦集成电路(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爽,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刘伟,南京工业大学经管院副院长吴松强,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姜卫华等出席会议。活动由省政府研究室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江主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靠科技创新引领。徐康宁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主题发言,深度剖析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深的问题。徐教授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脱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成了当前创新发展的最大短板。对于如何打破这一现实情况,他建议,以制度供给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加强规划引领,发挥“愿景” 导向作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计划。
张骏以“培育江苏‘AI+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为切口,深入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AI+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建设面临“AI技术应用场景亟待向制造业全产业链、跨产业链延伸扩展”“工业互联网增值亟待向创造新价值发展”“‘三大基础设施’亟待融通”等挑战。对此,张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前瞻性统筹谋划,打造智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发展AI主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破解瓶颈中提升智能化水平;三是提升企业“三大创新”能力,建设“AI+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四是引才育才筑高地,提升江苏数智人才全球竞争力。
李程骅以《进一步深化城乡融合 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为题,佐以大量图例,带领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中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他表示,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联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1+3”重点功能区建设,把扬子江城市群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区,支持沿海经济带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支持徐州强化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同时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数字时代,算力已成为江苏打造新质生产力高地的重要支撑。王爽从算力角度,对“高质量国产GPU计算平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解读,并通过两个AI算力集群建设案例,强调了算力对各行业的赋能作用。他指出,算力基建已成为国家“十四五”重大发展任务。顶层设计引领云网发展方向,网络安全加紧自主可控发展,对数字信息基础建设提出绿色低碳新要求。算力布局应紧跟国家顶层设计,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建设布局合理、算网一体、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国家云”。
交流中,刘伟围绕“深刻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三个方面,深入阐释怎样“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他表示,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要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持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
低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然而当前低空经济“加速起飞”仍面临不少困难。对此,吴松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瞄准行业缺口,培育空域运行管理、飞行情报服务、应用研发运维等领域高素质新劳动者。二是建设新低空“软硬”基础设施,整合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现代飞行技术等新劳动资料。三是加快盘活低空空域资源,挖掘“低空+”场景下新劳动对象。四是激活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姜卫华作会议总结时指出,此次研讨会站位高、研究实、成效好。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全面部署和全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这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需要决策咨询专家和政策研究部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可行性、针对性对策建议。针对如何将本次学习交流的成果更好地融入日常,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加强学习、增强定力。二是加强研究、提升能力。三是加强交流、形成合力。江苏高质量发展理论研讨会,是省政府研究室着力打造的理论研究和交流平台。要以此为依托和契机,不断拓展渠道、创新方式,凝练议题、丰富内容,围绕重大问题同学共研、同题共答、同向发力,促进上下联动、左右互动,不断提升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的整体效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