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2位健在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院士逝世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两弹一星”元勋,仅剩下2位还在世。

  公开资料显示,“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新中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曾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空航天部等。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责编:沈蕾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