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从神话到现实 追觅一段“夏朝往事”

央广网许昌8月24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河南中部的许昌禹州,传说中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这里的瓦店遗址,被认为是夏代早期的都邑所在地,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20日,记者随“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了许昌市禹州市的瓦店遗址考古展。

文明交融:多元文化汇聚的大都会

瓦店遗址不仅仅是夏文化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关键一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张华贞向记者介绍道:“如果我们要探寻夏,瓦店遗址是绕不开的一处遗址。”

游客正带着孩子参观“考古寻夏·夏都何在”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展(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了一段“夏朝往事”,其中提到:“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段文字让我们窥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而瓦店遗址的考古发现,仿佛将这一传说故事照进了现实。

瓦店遗址规模宏大,遗址内多条纵横交错的壕沟将其划分为多个区域。张华贞解释道:“瓦店遗址的分区布局可能是二里头遗址多网格式布局的早期实践。”

瓦店遗址出土的陶器(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瓦店遗址出土的器物,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张华贞说道:“在瓦店遗址的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元素,比如山东龙山文化的陶鬶,西北地区的陶斝、湖北石家河文化的陶鸟等。”这些布局与出土的丰富文物,展现了瓦店在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地位,也揭示了瓦店遗址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大都会,曾是颍河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瓦店遗址出土的陶器罐,罐壁薄如蛋壳,体现了该时期制陶技艺的高超(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藏礼于器:九鼎五瓮的发现

瓦店遗址的大型祭祀区,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夏代早期祭祀遗存。这个遗址距今约4000年,祭祀活动持续了至少200年。在瓦店遗址的祭祀区内,考古人员拼出了规格大小依次递减的九个鼎和五个瓮。这一组合或许象征了早期礼制观念的萌芽。张华贞说:“这些器物数量和形制的排列,可能显示出当时已经有了‘藏礼于器’的思想,甚至是‘九五之尊’观念的滥觞。”这些礼器或许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初步形成,凸显出瓦店遗址在夏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瓦店遗址出土的九鼎五瓮(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瓦店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追寻夏朝历史的重要线索,让人们得以深入理解夏朝时期的社会形态。从“藏礼于器”的初步观念,到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一遗址不仅是夏朝早期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在这片土地上,神话与现实交织,夏朝那段遥远而神秘的往事正被考古学家们徐徐揭开。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