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强调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保、药品配备使用及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领域。近年来,在政策推动和资本助力下,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如何?如何让顶层设计见效落地、惠及企业?记者专访了东吴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朱国广,其曾多次荣登新财富榜单。
记者: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还需要加强哪些配套衔接?
朱国广:《方案》从研发、审批、进院、支付、投融资等多方面全面支持创新药发展,直击行业核心痛点问题。我们预计,未来会有更多配套措施落地,政策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在进院端,可能会制定创新药鼓励应用目录,并推动多元支付机制的实施。同时,建立省际的首发价格协同快速挂网机制,各地可参考首发受理结果直接挂网,实现“一次申报、全国通行”。重点地区的医疗机构需在目录发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支持目录内的创新药品单列年度预算,并设立单独考核指标,以合理扩大创新药的使用规模。
在支付端,政策或将允许创新药首发价格参考国际同类药品的定价,并鼓励重点地区设立创新药补充支付专项基金。此外,政策将推动商业保险公司利用医疗和医保数据,开发覆盖创新药的商保产品。
在投融资方面,政策可能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保留更多资本市场融资通道,确保其持续获得资金支持。此外,其他预期的政策措施还可能包括:普通门诊大额费用保障机制的落地、新一轮“国谈”启动、医保线上支付和比价加速推进,以及医保异地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等。
记者:创新药商业化难题,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朱国广:商业化的核心难题在于定价。一方面,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另一方面,价格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广大患者的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因此,创新药的定价需要在企业持续发展和惠民之间找到平衡,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定价体系。
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科学的医保政策、优化谈判机制、推动多元支付体系建设等方式,平衡创新药的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方案》以及医保局新发布的DRG/DIP支付政策,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创新药的支持。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合理定价,确保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符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如简化审批流程、提供税收优惠、设立专项基金等,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市场培育与引导,通过加大市场宣传,提升公众对创新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推动医疗机构和医生对创新药的合理应用,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为创新药的商业化创造有利条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有信心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创新药的全球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眼下江苏生物医药产业情况如何?未来关键点可能在哪里?
朱国广:江苏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产业产值规模、研发综合实力、产品创新水平均保持全国领先。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江苏在生物医药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医疗服务资源和医学科研教育资源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同时,政策支持与行业监管同步推进,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企业创新持续走强,江苏省内的生物药、医疗器械、化学药和中药等板块将加速向产业集成化、精准化、智慧化方向迈进。
江苏的大健康企业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医美、特殊食品和商贸流通等领域,产业资源更多向苏中、苏南地区聚集,各地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出特色鲜明的细分产业。例如,泰州最早建设医药产业园,具备丰富的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基础;南京依托高校资源及科研平台,聚焦生命科学、器械和保健品的研发;苏州则聚集了众多大健康上市公司,如澳洋健康、江苏吴中等。
从细分行业来看,创新药的前沿技术,如ADC、慢性疾病管理等,展现出较大的商业化潜力。而在医疗器械领域,电生理、内镜、IVD(体外诊断)、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和主动脉外周等领域的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市场空间较大。同时,刚需治疗性品种、性价比品种和创新品种的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中国创新药的临床进展和海外授权合作的不断增加,国际化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