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伶巷是江阴市的古老街巷之一,位于城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至南锁巷,西至剪金街,长265米。
刘伶巷相传与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有关,因刘伶而得名。相传,刘伶曾流寓江阴。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期名士,常与嵇康、阮籍等集会于山阳竹林之下,饮酒赋诗,弹琴作歌。刘伶整日驾着载有美酒的鹿车,毫无目的四处游荡,边走边饮,留下“鹿车荷锸”的典故。当时的士大夫们认为刘伶是贤者,争先恐后效仿他。
江阴人为了纪念刘伶,将城南的一条小巷子命名为刘伶巷。历史上最早见载于《嘉靖江阴县志》,属于南锁巷的一条支巷。由于此前的《江阴县志》只记载坊市,没有街巷,所以,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该巷始建于元朝或明朝。
刘伶好酒,刘伶巷也与酒紧密相连。古代的江阴制酒业兴盛。宋朝时,为补足驻军军费缺口,朝廷课征酒税,江阴酒税务机构就设在刘伶巷北面的坊桥头,而供应军队的酒库设在刘伶巷西的兴国塔南,而当时的南门水关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据说,江阴生产的老白酒(米酒)风靡大宋,开封府里最红火的就是挂了江阴老白酒的酒店,可见当时江阴老白酒的影响力。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江阴屡遭战火兵燹,刘伶巷没有多少历史遗存。宋代紧俏的江阴老白酒变得寂寂无名,但至今江阴许多老百姓家里,依然保持着冬季手工酿造老白酒的传统。
刘伶巷,不仅是一个古老地名,还曾带动当地特产美名远播。这里流淌过好故事,也流淌过好酒。
文字:聂伟 惠诗琪(实习生)
图片:江阴市澄江街道办
设计:
翻译:卫鑫
鸣谢:江阴市档案史志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