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用,高校劳动教育正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教育机器人、智能教学系统等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使劳动教育内容更加智能便捷化,劳动教育场景更加虚拟泛在化,劳动教育评价更加精准个性化。特别是在高校劳动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劳动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工智能对高校劳动教育的赋能。高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借助慕课、虚拟自主学习平台,通过AI分析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劳动技能,还与科研专业、企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劳动中学习到更多实用技能。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3D全息影像、元宇宙、智能机器人助理等,以情境再现、智能交互等方式重现复杂劳动的过程并进行示范,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各种劳动实践,如园艺设计、电路搭建、应急救援、交通驾驶等。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物理资源,还能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做到风险可控,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人工智能还能够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劳动成果,提供及时的评估和反馈,人工智能通过全面收集学习数据,把握教学效果,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能力研判大学生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品德方面的学习需求,利用算法为大学生定制独特的劳动教育方案,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状况。智能化的劳动教育模式为高校节省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利用机器人进行劳动教育辅助教学,如使用教育机器人进行简单的清洁工作,让学生在观察和互动中学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产生了现实需求的数字劳动、情感劳动、闲暇劳动,为原有劳动知识注入新的内容,不仅劳动内容更有弹性,而且学生还能够在劳动中学习到实用技能,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受限于学校硬件条件,教师主体和学生接受水平的不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教师主导地位下降,情感交流缺失、学生精准化劳动和全面发展的矛盾、劳动实践体验身心分离等困境。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避免技术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从教师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因为人工智能不同于人脑,不具备情感陪护的功能,伴随人工智能劳动教育的推广,大学生更多得到的是机械化、虚拟化的劳动教育,缺乏师生的情感沟通。

从学生角度来看,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生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权,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推送精准化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抓取和算法分析为学生提供它认为最“精准、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但是真正的劳动教育的目标却希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从情境虚拟泛在化和劳动教育具身性角度来看,虚拟劳动是将劳动场景和学生的身体符号相结合,在虚拟劳动实践中,劳动教育的体验更多在于手眼而非身心,头脑代替身体参与劳动,这种感觉和体验都和真实的劳动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无法深刻感受到通过劳动的辛苦和汗水所换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中困境突破和前景展望。面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困境,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内容、师生互动、劳动情境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作为劳动创造人脑的衍生,从根本上是人类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产物,我们不应该因为智能机器的便捷而过度依赖,放弃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创造能力。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立足智能时代的需求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将传统劳动内容和新型劳动内容相结合,并产生新的劳动知识、劳动意愿、劳动价值,运用知识图谱,建立新的劳动教育图谱,赋能学生的劳动教育。人工智能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才是劳动教育的主体,面对智慧劳动的多元主体、多质主体的交互融合,厘清技术边界,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把重复的、程式化的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将关注学生情感、身心健康、价值观和性格品德的劳动回归教师本身,可以彰显劳动教育人文关怀和情感抚慰。

此外,统筹线上和线下的劳动教育,优化劳动教育的情境,综合利用VR、AR、MR等多种智能技术优化虚拟场景,通过激发大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系统,具身沉浸式地感受虚拟实践劳动,提高劳动的沉浸感、生成感和获得感,引导线上线下的结合还需要带领大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田野等真实世界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出力出汗、磨炼意志、习得技能。

钱 婷(作者为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元宇宙视域下红色档案展览的实施路径与创新传播研究”〈编号:2023SJYB0213〉,中国教育建设协会教育教学一般项目“ChatGPT助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方法研究”〈编号:2023813〉,南京工业大学2024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项目“数字化技术赋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SZ202404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