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北京西郊的这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为国内外救援队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2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杨逸凡)地处北京西郊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正成为国内、国际救援队“取经”的目的地。今天,在“应急救援基层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会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以下简称搜救中心)国际救援与合作部部门负责人李立介绍,2010年以前,搜救中心更多是学习国外的搜救技术,但随着本国救援经验积累,来华交流学习的救援队逐渐变多,2010年后,搜救中心开始辐射向国外,提供应急救援能力培训方面的支持。“上周我们刚结束一个亚洲合作对话机制的培训班。”

2009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记者注)通过了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能力分级测评,成为全世界第12支、亚洲第2支通过联合国测评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多次为这支专业队伍承担现场专家支撑、搜救技术以及通讯、装备、后勤保障的,正是搜救中心。

“我们在2004年成立之初就是为了给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就是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提供支撑保障。”李立说,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国内地震救援队伍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全国多地的地震救援队伍数量有了大幅增长,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从2004年的240人扩编到480人。”

据了解,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搜救中心主动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现场应急救援任务,截至目前共牵头或参与地震、地质灾害、洪涝、重大事故等现场应急任务116次,国内外地震、地质灾害、热带气旋、洪水等救援任务23次,营救出深度埋压、救援难度大的幸存者70余人。

除打造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为救援队提供专业培训外,搜救中心还引入“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培训体系。

8月28日,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搜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倾斜式倒塌训练废墟。该废墟主要是模拟地震灾害发生后常见的建筑物倾斜破坏场景,倾斜一侧与地面平直处的原标高为3.5米,建筑倾斜度约19度。此场景供救援队员开展抗眩晕、高难度、人装结合等适应性搜救训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对于很多灾害来说,基层的自救互救的能力非常重要。”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何红卫参与过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国内救援,巴基斯坦洪灾、尼泊尔地震等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他以地震救援为例说,前24小时获救的幸存者中,由当地人救出来的比例达到80%以上,“我们专业救援队伍到了现场后,70%以上被困人员的位置是当地人提供的。”

如今,集理论与实践、课堂讲授与演练体验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第一响应人”课程已在国内推广14年,覆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培训人数近万人次。建成于2008年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有建筑坍塌、狭小空间、隧道、管道等训练设施,为救援指挥员、搜救人员、社会力量等提供培训,也为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提供沉浸式灾害体验。2023年10月,该基地正式挂牌“一带一路”地震救援培训基地。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