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大运河是一部工程技术、地理水文、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考古就是打开这部书的一个重要方式。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有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江苏淮安板闸遗址就是其中之一。9月4日,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李博应邀来到扬州赴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之约。在9月5日的分论坛“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上,他将进行题为《淮安板闸遗址考古成果和遗址公园建设》的内容分享。
运河考古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赵李博表示:“大运河考古首先为我们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基础的材料,很多的运河遗产是通过考古手段发掘出来的。同时,运河考古也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实证和物质基础,在这样的物质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它进行后期的一些文旅融合、旅游开发方面的探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洁茹 滕升智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