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化、绿色化革命浪潮交织的大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2021年,全国40多所院校积极响应并签署了旨在推动学校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高等学校校园碳中和行动宣言》。该宣言以青春创建“低碳时代”为行动指针,从“衣、食、住、行、研”等日常高校生活缩影中提出建设绿色校园的行动方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更智能化发展数字技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以智助学、以智助教、以智助管、以智助研”。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成为高校后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数绿”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以绿色标准牵引数字化转型,二者相互增益、协同共进的过程,其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后勤管理的效率,还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高校后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绿”融合对于高校后勤的现实意义
“数绿”融合首先在数据收集与分析方面展现了其独特优势。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与持续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后勤已从高校师生服务的提供方成为高校数据生产方。
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高校能够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水资源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关键环节的数据。这些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潜在的问题与改进空间。例如,通过分析用电数据,高校可以发现能源浪费的具体时段与区域,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其次,“数绿”融合在资源管理方面也有显著的成效。传统的资源管理往往依赖于经验与人为判断,而“数绿”融合则通过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精准调度与利用。在宿舍管理中,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对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控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居住体验,还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
此外,“数绿”融合还能够优化校园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通过智能化的仓储与配送系统,实现物资的高效调配与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环境负担。
最后,“数绿”融合还在校园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技术与绿色理念的结合,高校能够实现校园环境的智能化监控与管理。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等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污染源,确保校园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同时,“数绿”融合还能够推动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友好互动,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生态系统。
高校后勤管理的“数绿”融合实现路径
高校后勤管理的“数绿”融合建设,是在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理念交织的背景下进行的深度实践。深化这一融合,需要从理念提升、技术创新、管理流程优化和文化塑造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与实践。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的“数绿”融合,首先要在理念上实现突破。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力军的场所,应当率先树立“数绿”融合的管理理念,强调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积极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实现“双化协同”。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实现绿色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目标相结合,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为高校后勤管理的“数绿”融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技术层面,深化“数绿”融合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后勤管理各环节的全面数字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与智能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友好管理。例如,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调节校园内的能耗情况,确保能源的高效使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出高能耗区域和环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管理流程的优化是“数绿”融合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后勤管理往往存在信息孤岛、流程冗长等问题,难以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打破各个管理环节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无缝对接,进而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深化“数绿”融合离不开管理文化的塑造。高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数绿”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引导全校师生参与到绿色校园建设中来。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环保知识与节能提示,组织线下环保活动与节能竞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师生的环保意识、数字素养和数据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绿色管理,为“数绿”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深化高校后勤管理的“数绿”融合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引领数字技术发展,推动“以智助管”,这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的工程,需要从理念、技术、流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将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目标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这一过程既是管理实践的创新与突破,也是高校服务水平提升与管理效能优化的蜕变。
薛泉祥(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