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者与消费者对蔬菜新品种的需求逐步呈现多样化与高品质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新品种的选育与高质量蔬菜种子的生产成为解决消费市场需求及蔬菜产业种植环节需求的必要条件。
走进位于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公司总经理夏彭飞向记者介绍起展示橱窗里摆放着的一款“明星产品”:“上海青是家喻户晓的青菜作物,传统上海青叶柄质地较硬、纤维含量高、风味偏苦,像这款‘新海青375’青梗菜,颜值高、品质好,纤维含量低,口感软糯、风味更佳,一投入市场就备受消费者的欢迎。”
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是基于邹学校院士创新研究中心而成立的新型商业化蔬菜育种研究机构。研究院围绕市场需求,联合全国重点蔬菜育种团队与资源,广泛开展种质资源研究、种质创新、商业化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兴农强垦,种安天下。育种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选育具有优良性状及综合抗性的新优品种,服务于产业。“作物育种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改善抗逆性和适应性等多个方向。其中,生长速度快,意味着可以提前上市,形成‘时间差’;高颜值能够提升蔬菜的商品性;耐热、耐寒、抗病可以解决许多不良环境下的蔬菜生产问题,保证蔬菜供应;好口感则能够带来消费者的味觉黏性,形成新品种的市场推广优势。”夏彭飞总结道。
精准聚焦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近年来,研究院已选育出“新海青375”“甜快白191”等一系列品质优良、特性各异的蔬菜新品种,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其中,甜快白系列、新矮白系列新品种已推广至江苏、上海、云南等13个省份,牛心形甘蓝、杂交黄心乌、杂交苏州青逐步成为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系列化的叶菜新品种覆盖了不同季节与种植茬口,保障了全年均衡供应,同时也满足了多样的消费需求。”夏彭飞表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一直以来,科技引领都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持续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活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尤其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让科研成果落地在产业一线,让农民种得上良种,让先进生产力得以应用。
科技引领作用在一粒种子上得以体现,离不开品种选育、良种制繁、试验推广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夏彭飞看来,蔬菜商业化育种的使命在于更好地满足蔬菜产业链上生产者、流通者、经营者、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形成品种服务于产业的价值。“这需要我们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转化应用。瞄准市场需求,让科创有目标、可落地、见成效。”
近年来,研究院构建了完整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链。一方面,与全国多所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创新蔬菜商业化育种机制,构建起以“蔬菜育种基础研究+蔬菜育种应用技术研究+育种产品研究+品种商品化研究”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体系;另一方面,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孵化展示基地及国内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及海外着力打造了高标准育种科研及良种制繁基地,并与20余家种业企业建立了品种合作。
加速实现科研成果优势向市场化商品的转化,夏彭飞认为,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建立务实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让农业科研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其次应当重视品种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的路程,需要加快打造一支专业素养强的成果转化与推广队伍。
“研究院计划2025年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叶菜类蔬菜品种创新中心,杂交种制繁面积超过5000亩,新品种推广面积超过150万亩。”谈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夏彭飞表示,研究院将依托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加速创新进程,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范杰逊
采写 张洁茹
视频 刘畅方达
海报 朱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