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以农民现代化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系统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没有农民现代化就不会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应深刻把握农民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系,创新农民现代化举措,以加快农民现代化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壮大产业根基,

夯实农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乡村产业是壮大乡村经济的核心,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装备等优质要素向乡村集聚,积极构建高质量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围绕乡村道路、电力、水利、通信、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以及投资环境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农业农村营商环境;围绕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围绕乡村人才短板,加大人才政策供给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培育方式,强化正向激励,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夯实农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推进农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民主建设,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其中。在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方面,需持续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和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构建并优化基层民主制度体系及工作流程,增强基层民主的规范性和效能。在提升民主能力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农民在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能力。在建设民主平台阵地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会、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判委员会、矛盾调解委员会等基层民主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以更好拓展和畅通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和途径。

繁荣乡村文化,

夯实农民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以乡村文化建设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农民现代化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繁荣乡村文化,夯实乡村文化基础。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文化发展的引导力、组织力和服务力;要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围绕文化活动,创新内容和形式,引导更多的群众亲自参与其中,不断增进农民的情感认同,提振农民精神风貌;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不断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创新社会治理,

夯实农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未来世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实际上是人民自治,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劳动的主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农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在构建治理体系方面,要深入挖掘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元素,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树立先进道德模范,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移风易俗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进乡村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强化正向引导,引导农民打破陈规陋习的束缚,树立文明乡风。在技术支撑方面,要推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速度,为乡村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打造宜居乡村,

夯实农民现代化的生态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通过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系统全面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夯实生态基础,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坚持围绕“干净、整洁、有序”目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全面提高农民生活品质。要激发内生动力,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帮助农民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发挥生态环保主体作用。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不断延长乡村产业链,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向奔赴。

蔡爱军(作者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