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高质量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高质量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以数字化理念构建新教学模式,重塑高校思政课育人形态。数字化转型触发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念转型,赋能并重塑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形态,深化“三全育人”数字化综合变革。在全员育人层面,高校不仅要凝聚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教辅管理人员、社会、家庭等教育主体,更要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根基,实现对思政课资源的智能整合,构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联通,学生愿接触、爱学习、有影响的思政“大课堂”。在全过程育人层面,需对高校思政课统筹谋划,实现思政课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在全方位育人层面,数字技术赋能将其理念与方法有机嵌入高校思政课学习各环节,为思政课的场域构建、资源整合、精准教学、贴心服务与科学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整体架构、开展过程、内容模式的正向赋能。

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机制创新,形成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合力。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这一基本体制为基础,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中推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领域制度内容的体系化与精细化。首先,完善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法律制度与社会规范。一是要确立教育数字化法治的基本原则,确立受教育者教育数据权益优先保障原则,明确算法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二是要优化健全相关实施办法、数据保护标准和具体操作规章,明确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步骤和注意事项,厘清数据管理与使用的边界,确保教育数据安全。三是要重视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提出的“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探索建立高校‘思政指数’”要求,出台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供给。其次,完善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制度。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性的数字化过程,为各方真正参与育人全环节提供了可能。最后,健全助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制度、组织和技术保障机制。一是健全智慧终端保障体系,着力打造“智慧教室+智慧平台”的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二是统筹组织间的互联互动,加强信息技术部门与党政群部门、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等组织间协作,凝聚育人合力。三是加大数字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快各类应用软件开发,打牢数字思政的技术基础。

以数字技术搭建共享大平台,打造高校思政课数智生态。高校思政课数智生态是数字生态智慧升级的新样态。在智慧基建方面,搭建思政课数字化学习平台,推动传统思政课资源数字化转化和运用,形成共建共享的数字学习资源库,促进和提升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实效性。在硬件、软件和内容建设方面,压茬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设备的数字化升级,多样态呈现学习素材和学习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建立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加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研究。同时,利用全国“数字马院”联盟,促进高校间合作,推动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教育教学方面,高校思政课要主动运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云课堂”“云参观”“云互动”等线上学习场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鲜活呈现,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以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再塑,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教师在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首要的能动要素。思政课教师主动适应并借力数字技术,实现角色转型、发展专业素养、提升育人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一是发展数字化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把更新数字技术知识融入自身发展规划,形成数字化意识。二是提升数字技术技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数字教学本领,在授课过程中用好新平台、新技术,让人物和事件打破时空限制,以超文字的新兴形态,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三是探索数字化教学方法。在“八个相统一”重要原则指导下,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呈现,开展在线互动和实时反馈,增强学生参与度,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

数字技术为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契机与动能,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育人效果的同时,在育人导向、人机协同、信息获取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数字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实际应用中,一要警惕技术赋能可能带来的对高校思政课形式创新的偏重和对内容与价值的相对忽视,充分用好用活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切实提升思政课深度学、用心悟的育人实效;二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互动弱化的现象发生,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三要警惕数据过度采集与数据泄露带来的安全问题,建立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于璐 李凤成(作者均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G01822JX43〉、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方法和话语创新研究”〈23VSZ125〉阶段性成果)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