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信自强,是体现新时代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鲜明品格,是当代青年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的着力点。精神力量的生成离不开精神品格的滋养,而精神品格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磨砺和精心的培养。以自信自强为青年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的着力点,应当遵循精神品格形成规律和过程,激活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其对自身身份的确证,在明理、共情、笃志、力行过程中担当时代重任。
晓之以理:在理论学习中增强青年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的思想自觉
以思政课为抓手,强化课程对理论的阐释力。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时代化的话语表达以及虚实结合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光明未来等。以日常活动为补充,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学校要打造并完善由上到下、由点及面的立体化宣传链条,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具体运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自主意识,可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打开他们内在求知欲和探索欲。
动之以情:在情感共通中强化青年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的心理归属
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建立情感联结。梳理整合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和实践资源,并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多样化呈现。以交流互动回应情感期望。相关教育者要坚持学生本位,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期望,在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中敏锐地捕捉他们的思想困惑和需求期望,为其解疑释惑、消除不安,同时构建情感场景,让中国精神以情感在线的方式牵引起自信感、责任感等积极情感。以情感共识强化心理归属。教育者要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在理论引导、活动启发的同时注重隐性环境营造,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情感熏陶提升青年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升华。
达之以强:在实践锻炼中激活青年学生精神品格塑造的作为意识
善用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场域。让学生在各地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等场景中感受社会和个人的巨大变化,从校史、校歌、校训蕴含的自强不息故事和精神中感悟精神的力量和传承,从志愿服务社区、街道等过程中体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从虚拟仿真平台、网络云平台教学中感受传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增强奋斗的决心和动力。激发学生内在主动性,提升主动担当的作为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悟,增强自身理性判断力,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鼓励其着眼身边小事,磨砺自己,涵养高尚情怀,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赵 金(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