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家国于心,人月两圆

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如约而至。在贵州长顺,布依族农民携手收稻谷、打糍粑;在湖广一带,邻里聚在一起燃灯以助月色;在四川泸州,家家户户忙着点桔灯、吃月饼……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

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挂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感慨,也有望月怀远、家国一体的共鸣。什么是中秋?作为文化基因的纽带,家国情怀的相承,中秋承载着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据记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始于初唐,盛行于宋朝,并绵延发展至今。农历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中秋,是秋风捎来丰收、深绿让步的金黄;是“小儿呼作白玉盘”的白,也是“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蓝……中秋的多姿多彩,早已走出诗词名画,融入我们的生活。苏轼那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更是一语道破,我们赏月食饼,在意的是密密麻麻织进“馅”里的情与思。如此,是以为家。

中秋之所以是文人墨客写不完的诗,是因为他们虽起笔于家人团圆、亲友相聚,却感怀于国家一统、社会安定。白居易中秋之夜“西北望乡”,追忆的是昔年“曲江池畔杏园边”的盛会;李白借“长安一片月”,叩问“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而今,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街巷、照在边关。为保卫国家安宁、保障交通畅通、维持街巷整洁,边防战士、消防员、客运服务人员们以岗为家,有多少岁月静好,就有多少负重前行。品得此中深意,方能深刻理解“家国于心人月两圆”。如此,是以为国。

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身处新时代,互联网与文化有着天然的黏合力,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流行范儿”。近年来,各种“线上过中秋”点燃了人们欢度节日的热情;“有文化的月饼”不断刷屏,众多博物馆加入文创月饼制作行列,“镇馆之宝”纷纷化为造型别致的月饼……变的是载体和方式,不变的是节日的内涵,文化的内涵。以富有文化韵味的方式过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仅让中秋节变得更有味道,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古今”之间得到了更大张力。

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佳节绵延千年,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不管是欢聚一堂,还是遥寄相思,千万家庭的小团圆,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共品一种家国情怀,凝聚奋斗伟力,才能不负这盛世、不负这新时代。而这一轮代表幸福的明月,也定会更圆更亮、照得更远。(江小北)

责编:周晓雨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