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文明遇鉴丨这座小城,见证了中法教育交流“双向奔赴”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张钰惠)距离法国首都巴黎百余公里的蒙达尔纪小城,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1919年至1920年,大批中国青年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开始他们勤以做工、以求学的岁月。邓小平、蔡和森、陈毅、李富春、蔡畅、李维汉等数百人,都曾先后在蒙达尔纪工作和学习。

在这里,邓小平经常与其他中国青年交流,对世界和中国形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促使他进一步探索国家前途和个人出路,一步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实现了由一个爱国青年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转变。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曾于1920年7月在蒙达尔纪举行会议,讨论改造中国的道路问题,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等人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蒙达尔纪,因此被认为是旅法中国学生中“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5周年。

如今,昔日中国青年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蒙达尔纪雷蒙特列街15号,已成为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主要展示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

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达尔纪市把火车站前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2019年,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大型雕塑《百年丰碑》在邓小平广场落成。

近年来,蒙达尔纪市与中国城市间的交往日益紧密,与三个中国市镇建立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就有邓小平的故乡——四川广安。蒙达尔纪市还开辟了红色旅游路线,一些当地年轻人开始学起中文。

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外景。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留学生是两国友好交往的使者。历史长河中,以留法学生为纽带,中法教育交流有过多次“双向奔赴”。

早在1866年,在法国人士的参与下,中国创立了福建船政学堂。1877年,船政学堂选派优秀毕业生赴欧洲留学,这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法学生。他们在法国期间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回国后成为20世纪初活跃于我国科技、外交、军事等领域的重要力量。

留法勤工俭学的历史联结,也影响、推动了1964年中法建交,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中法建交后,新中国派出首批公派赴法留学生。他们率先成为中法友好往来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拉开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序幕。此间,法国是中国留学生主要目的国之一,广大留法学生回国后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中国与法国各领域的合作交流。

21世纪初,中法两国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开启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办学之路。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然成为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种成功模式,也是传播优质教育的媒介和中外合作的优秀典范。

除设立实体办学机构,两国高等院校还依托各自优势学科或专业,积极探索项目制合作办学方式,共同培养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访问法国期间提出,中方愿同法国和欧洲加强人文交流,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增进相互正确认知,巩固好、传承好中法、中欧人民友好故事。

习近平指出,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双方可以和而不同,通过对话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在深厚的历史基础上,中国同法国教育交流、文明互鉴的友好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完)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