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媒体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践行“六个必须坚持”,推动电视文化节目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文化温度、力量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必须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电视台作为新闻媒体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牢牢坚守党性原则,正确认识人民性,将党性与人民性贯彻于节目宗旨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其新媒体矩阵精心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融媒体内容产品。例如:时政微纪录片《虽隔山海 与“你”同在》;央视快评《热解读|从花茂到化屋,总书记关注同一件事》;时政新闻眼《第9次春节前夕考察,习近平首站来到这个黔西苗寨》。这些作品多角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贴近民心的足迹,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因此,电视媒体只有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让人民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增强文化认同。
坚持自信自立,把好文化前进方向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精神特质。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实现文化自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电视文化节目要将自信自立这一精神特质融入节目创作之中。
近年来河南卫视多次创作出爆款电视文化节目,从“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舞蹈“洛神水赋”,无不让电视机前的观众眼前一亮,这些电视文化节目,用一个个丰富的文化视觉符号呈现文化记忆。这些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令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成为了催生文化自信的源泉。这种自信自立,正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与自豪,它使得中华民族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舞台上,能够坚定地站稳脚跟,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
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电视台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过程中也当注意其形式上的创新,创作多媒体融合的新型节目形式,在传统媒体形式的基础之上,尝试与新型媒体形式的创新结合,以多元化的形式坚持守正创新。
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推出便深受观众好评,其以“戏剧+影视+访谈”的创新融合形式震撼登场,不仅颠覆了典籍的传统展现方式,更通过跨媒介技术和匠心独运的舞台设计,让历史场景活化再现,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沉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之中,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文化节目通过形式上的创新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盛宴,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与生命力。这展现了守正创新在电视文化节目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守住提升公众文化认同道路之正,创造前沿技术与节目相结合的形式之新,才能实现守正与创新并重。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民众精神诉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源泉。作为宣传的重要媒介,电视台须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精准把握社会矛盾的焦点与群众关切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价值观的引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经典咏流传》以诗词为魂,歌声为媒,传递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通过专家解读,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节目不仅展示诗词之美,更引领观众感受文化之根,提升文化认同,共同守护与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持问题导向,在文化节目形式当中融入对当前社会文化认同构建、文化自信提升等重大问题的积极回应,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节目,观众被引导去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完整叙事体系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新闻事业与党和人民的关系。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载体,电视媒体在节目创作过程中须牢牢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将节目内容置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的宏大系统中考量,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现象,深入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系统观念。
北京卫视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不是对故宫文物的一次简单展示,而是将故宫文化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精心策划与编排,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系统性的内容设计,让观众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和时代精神,从而在心中构建起对故宫文化的全面认知与深刻认同。文化节目在内容选择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关注文化元素的独立呈现,更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生动的文化叙事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更能够夯实观众的文化认同。
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天下观、“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追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观等。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崇高情怀。电视媒体身为党的喉舌,应当通过电视节目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天下情怀,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蓝图,坚持胸怀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电视文化领域,创作者们勇于创新,打造了一系列如《我们的歌》《国家宝藏》《声临其境》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在国内深受喜爱,还走上了戛纳电视节,与欧美主流平台签署模式输出合约,与全球观众分享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为推动全球文化文明的包容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电视文化节目应巧妙融入与展示内容相呼应的不同文化元素,通过对比与共鸣,展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夯实公众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认同。
岳军 芮舒晨(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第二作者为通讯作者;本文为苏州大学“莙政基金”项目“Al时代的数字文化与文明互鉴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苏州大学教字〈2024〉4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