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弘扬和培育地方优秀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理论遵循与实践指引。

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地方文化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场域下,思想文化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时代特征。多元文化的交锋、交融为文化建设带来了研究的风险与挑战。首先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高度政治自觉创造新文化、担负新使命。

地方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须牢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不动摇,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把我们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强大动力。全面加强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进一步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全方位打造主流舆论传播矩阵,让主旋律有高频率、正能量有大流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凝聚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共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新时代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以先进的文化滋养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地方文化建设首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其在多元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中居于主导。其次地方优秀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关键环节,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应充分挖掘地方丰富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适应新时代要求形成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最终凝聚弘扬地方优秀文化的共识。

坚定文化自信,加深群众对弘扬优秀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道路,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使命任务。坚持将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

地方文化资源成为爱故土、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有效载体。地方优秀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价值指向、政治立场与理想追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对文化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深刻揭示地方文化独有精神标识,使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更加鲜明,从而更具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最终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得到文化的认同,最终实现了解国情民情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抓实推进“两创”工作,激发地方优秀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赓续地方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推动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华文化大视角审视地方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文化、地方文化的精品佳作。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文章,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旅融合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

地方文化应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的文化思想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推动地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付欣怡 仇桂且(作者单位:无锡太湖学院文法学院、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本文系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WXSK24-C-148江南文化功能与育人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