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探索岭南音乐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之路

岭南音乐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既具有音乐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一是包容性特色。岭南音乐文化兼收并蓄,同时包含具有南方音乐特色的细腻含蓄的渔歌和具有北方特色的豪迈粗犷的山歌。二是民族性特色。岭南地区是多个民族的聚集地,不同民族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得岭南音乐文化中的歌种、剧种、乐种、曲种、舞种呈现出多元化的民族特色。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岭南音乐文化无疑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格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应以多措并举的形式,传承发展岭南音乐文化,最大化发挥其文化功效。

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筑牢文化传承基础

文化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应将岭南音乐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作为重要工作。政府应牵头建设岭南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成立专门的调研团队,深入岭南地区开展文化调研和资源收集工作。按照文化类别、历史年份、濒危程度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入库中,以便后续资源的高效使用。在资源库初步建成后,利用网络、民众反馈等多元渠道将遗漏的资源纳入库中。同时,坚持与时俱进,持续收集新创作的岭南音乐文化作品,进一步提升岭南音乐文化资源的完整度和系统性。此外,为了最大化发挥资源库的功能,应秉持开放性原则,将数字资源库作为政府官方网站的功能模块,开发访问权限,实现全体人民群众对资源库的共用共享。

创作优秀红色音乐作品,丰富优质传承载体

音乐作品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持续产出优秀音乐作品是提升岭南音乐文化影响力、推动岭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将红色音乐作品与岭南音乐文化结合,通过融合岭南音乐的独特元素,如粤剧、广东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乐器,在音乐作品中体现地方特色与革命精神。借助岭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红色文化传承,将革命故事和岭南民间音乐素材融入音乐教育和创作,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将岭南音乐文化与流行音乐文化相结合,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将音乐作品上传至各种音乐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中,允许并鼓励平台用户对作品进行翻唱和二次创作,有效提升作品传播力,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岭南音乐文化。

融入高等教育课程,培养新生传承力量

岭南音乐文化要在代际变迁中实现可持续传承,年轻人的力量必不可少。地方高校作为优质年轻人的聚集地,应积极将岭南音乐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相关主题的歌唱比赛、文艺展演、学术讲座等,在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热爱岭南音乐文化的忠实粉丝;聘请岭南音乐文化传承人担任音乐专业教师,有条件的还可以专门开发岭南音乐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专业化教学培养兼具传统音乐素养和传统音乐传承意识的优质音乐人才,为岭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可靠的接班人。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多元传承渠道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使岭南音乐文化广泛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有效提升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主导,开发网络综艺节目,节目核心内容为演唱岭南地区的经典音乐作品;构建文化传播新媒体矩阵,由新闻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推送岭南音乐文化主题的新闻报道、宣传视频、音乐作品等内容,挖掘对岭南音乐文化感兴趣的潜在用户;建立岭南音乐文化的官方网站,并增设检索引擎,充分满足访问者的浏览需要和信息收集需求。

在包容性和民族性地域特色的加持下,岭南音乐文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文化特质,对其进行传承发展是激发唤醒民族文化活力、凝聚民族精神的必然选择。从资源整合、作品创作、教育融合、技术应用入手,形成更加完善的岭南音乐文化传承及发展体系,使岭南音乐文化在新时代持续散发耀眼的文化光芒。

黄越嘉(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红色基因传承视域下岭南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3GZGJ295〉的研究成果)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