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组织建设的关键要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任务。中层干部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特性,是贯彻落实党的组织路线的基本要求。一流学科建设要求高校院(系)注重专业人才选拔培养。除关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外,应培养干部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心系群众,树立发展格局;扛起使命担当,将高尚品德融入职业全程,成长为德才兼备之才。
院(系)中层干部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承担学院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其工作职责明确具体、工作内容复杂繁琐,但由于资源有限、权责分配不到位,通常处于执行工作任务状态。权责的不明使其既无法调动所管理院(系)人员积极性,也无法调动院(系)内部二级单位的力量集体参与院(系)发展建设;权责不统一更是使部分干部推诿、敷衍了事的情况时常发生。长此以往,将导致院(系)管理重心下沉不到位,管理功能发挥不充分,制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完善构建高效的学科建设路径离不开院(系)中层干部这一中坚力量的管理与执行,权责不统一造成的执行力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科迅速发展,以及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落细。
在高校组织部门管理中,缺乏对院(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且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机制有所不足,影响干部队伍适配性。从管理上看,高校对院(系)中层干部尤其副职干部等缺乏个性化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调动积极性和形成约束机制上有欠缺。只有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持续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
立足一流学科建设,
科学谋划干部队伍建设顶层设计
学校干部管理部门需与院(系)党委联动,结合学科特点分析现状,明确选拔培养意见方向,制定具有持续性的院(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保证规划与学科特点、队伍结构相契合,纳入德才兼备者并选出优秀人才。
加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院(系)党委完善选拔机制和培养计划,全面提升干部素养,形成优化梯队,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干部。同时,拓宽中层干部发展路径,将干部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融合,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提前谋划,关注干部成长需求,为其制订培养计划。培养“双肩挑”干部,提升其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使其能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与学院治理。高校尤其应在政策中强调对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中层干部纳入管理和决策系统中,彰显中层岗位的价值。通过上述举措,打造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推动学院发展。
把好选人用人关,
完善“选、育、管、用”各环节
德配其位,以能选人。选拔干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把三关。院(系)先广泛调研,开展谈话考察,依据民主集中制产生待考察候选人。针对性考察候选人,全面了解后匹配岗位。选人标准以对党忠诚为根本,有真本领、廉洁自律为底线。
多维育人,提升能力。在干部培养方面,通过业务培养、岗位培养、挂职培养、轮岗培养、实践培养等多种形式,丰富干部业务实践经历,提升干部管理水平。尤其有必要将中层干部纳入高校干部队伍培养体系中,让中层干部接受管理领域和学科专业相关的双向训练,尽可能同步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与教学能力,更好地满足中层干部工作与成长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干部自我认知和能力素养的提高。经过理论学习、网络培训、实践磨炼等,帮助干部成长为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有良好理论与实践管理水平的干部人才。同时,在院(系)内创设风清气正、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促进干部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形成良性竞争。
因材施用,人岗相适。如何结合干部候选人业务与管理能力以匹配个性、岗位需求,并发挥业务特长推进学科建设,是院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适配岗位可充分发挥干部特点与优势,激发干部参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院党委应在用人中考察并及时调整,形成鲜明导向,以强大行政合力推动教学科研业务提升,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明确岗位职责,厘清干部四重身份。一流学科建设需整合资源和力量,院(系)组织管理协调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层干部属于中坚力量,发挥承上启下等作用,故配齐配强队伍、明确职责等是建设重点。在竞争态势下,学院治理要形成上下机制。中层干部要完善四重身份,作为“领导者”要分管工作、团结师生,作为“执行人”要落实决策,作为“联络者”要承上启下,作为“倾听者”要倾听反馈,这对其领导力等提出全面要求,他们对外对内工作,是学科提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
院(系)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优秀人才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在建设一流学科背景之下,院(系)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并实践创新。只有合理规划院(系)干部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精准选人用人,完善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厘清干部职责,才能在院系学科建设过程中形成有组织力、有战斗力的堡垒,才能选拔和培养出一批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实现院系党建与事业发展的“一融双高”。
周希希(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