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农业大市兴化,80户低收入农民也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收获——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他们原先居住的危房陆续完成改造,其中38户拆除重建住进了新房,42户经过维修加固可以安心长住。至此,农房总量达36.44万户的兴化农村又一次实现低收入群体危房的“动态清零”。
农房逐年老化,修房建房要花一大笔钱,而农村低收入群体手头有限。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保障他们既能安全居住又不至于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呢?记者就此在兴化乡村进行了采访。
补助资金,像一根结实的拐杖
兴化这80户危房改造,涉及20个乡镇和街道,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昌荣镇,有12户。
在昌荣镇富民村一处新建的平房前,记者见到了72岁的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刘日华。他说:“我无儿无女,以前一直在外面打散工,年纪大了回村养老,自己没有房子,就借住在弟弟家的活动板房里。”

活动板房是用彩钢板搭起来的临时建筑,不仅低矮,遇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也不够安全。村里主动帮不识字的刘日华申请补助资金,并协调邻居们清出一块地方,接通水电,盖起了面积32.5平方米的两间平房。刘日华告诉记者,等卫浴洁具装好,马上就能搬进新房了。建房总共花费3万多元,除去政策补助,自己实际只花四五千元,经济上能够承担。
兴化市住建局局长陈建中介绍说:“今年新实施的80户农村危房改造中,有59户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20户是低保户,1户是低保边缘家庭。按照拆除重建每户补助2.6万元、加固改造每户补助1.2万元的标准,补助资金总计约150万元。9月中旬,住建局已会同兴化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对80户房屋逐一做了市级复查,通过复查的农户9月底即将收到第一批补助资金。”
泰州农村低收入群体共有4.4万余户,其中约一半在兴化境内。既要支持低收入群体危房应改造尽改造,又要量力而行做好资金保障,兴化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金荣安形容这是“靶向治疗”,而补助资金则起到了拐杖的支撑作用。他说,今年省里给了60户的计划,兴化实际排查出80户危房需要改造,对省补资金不足的部分,兴化本级财政配套兜底,确保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

住建局负责牵头开展全市农村危房改造,财政局负责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分解下达、使用管理和监督,民政局负责审核认定农村危房改造申请户的低收入群体身份,乡镇和街道是农村危房改造的工作主体……在兴化为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全流程”监管发布的通知上,记者看到,各部门和村镇有明确具体的工作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农户虽然是危房改造的第一责任人,但各部门联手织就的这张网络,真正保障危房改造及时到位。
被专业机构鉴定为C级的危房需要加固维修,鉴定为D级的就要拆除重建。从2012年至2023年,兴化已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7481户,下拨补助资金9600万元,有力保障了这一群体的住房安全,让他们的住所也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今年三伏天,正值兴化对往年的危房改造进行“回头看”,各乡镇和街道的工作人员避开午间高温,利用早晚两个时间段进村入户,很多人一大早5点多就从家里出发,6点之前就到村里开始查看房屋改造入住情况。到8月底,这场全市范围的“回头看”顺利完成。
8000元不少,那叫雪中送炭
在2023年每户补助标准提升4000元之前,兴化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的补助是翻建新建2.2万元、维修加固8000元。
昌荣镇唐子村低保户杨荣建于2022年完成自家危房改造,谈起当年的8000元补助,61岁的他摇手道:“8000元真不少,那叫雪中送炭,是党和政府对我这个残疾人的关心。如果没有这笔钱,我不可能前年就动手修房,肯定要拖一拖,拖到现在还住在破房子里面。”

杨荣建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主要靠摆小摊修钟表为生。1997年,他花6000元买下了这个带有3间老屋的小院。2009年,网恋的贵州女友来村里见他,说他的老屋“像牛棚”。他赶紧花1000多元请人把房子里外粉刷了,两人结婚成了家。不幸的是,2012年妻子因癌症切除了子宫,这让杨荣建放弃了要孩子的想法,他说:“只要两个大人在,就可以把日子过下去。”
除了修钟表的那点收入,杨荣建还有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妻子也在厂里打工,两人慢慢有了一些积蓄。因此,当老屋被鉴定为危房、村干部告诉他修房有政策补助之后,杨荣建立刻就行动了。
“总共花了5万元,加固了3间老屋,重新装修,屋顶和墙面都贴了扣板,还在院子里加盖了两小间。现在住得蛮好,安居乐业。”杨荣建微笑道。的确,站在他家窗明几净的堂屋里,从墙上挂的山水画到屋角摆的绿植,记者感受到了这个残疾人家庭的温馨和美。
“我们镇把农村危房改造看作是一项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昌荣镇副镇长王亚伟介绍说,“农户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低收入群体,二是他的房屋经鉴定已经到了必须改造的时候,这两点都符合可以进入相关的申报、评议、公示、审批流程。房子维修加固比较快,一个星期就能完工,拆除重建需要20天左右。建筑工匠都是经住建局培训考试合格的,我们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对施工全程监管,确保质量。”

地基不下沉,墙面不开裂,屋顶无塌陷……经过改造后的房屋,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安全期限,其中重建新建的不少于30年,加固改造的不少于15年。
当然,危房清零是个动态过程,需要常态化的巡查和监测。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是各乡镇的建设和生态环境办公室,“特别是梅雨季和汛期,我们去村里跑得最多。往往第一天下了大雨,第二天就要下去巡查,将动态新增的危房及时上报纳入改造计划。”兴化市海南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办公室许晓军说。
亲情投入,助力晚年的安居
在海南镇胡老村,67岁的倪世海住进新居已经一整年了,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共产党的政策相当好,帮我这个孤寡老人建了房子,让我自己也有个家了。”

倪世海的房子一共花了7万多元,除了2.6万元政策补助,其他来自侄子侄女们的资助。“我是去年农历八月初三搬进新家的,政府给的钱是10月和12月分两次打到我卡上的,其他就是我二哥家的儿子给了3万多块钱,我四弟家的女儿给了1万多块钱。”说起建房的花费,不识字的倪世海记得清清楚楚。
在侄子侄女亲情投入的背后,是倪世海早年对他们的扶持和养育。倪世海在家排行老三,他二哥早年离婚,50多岁去世,留下22岁尚未成家的儿子。他四弟因意外离世,四弟媳改嫁,留下了年仅6岁的女儿。对这两个孩子的读书和成家,倪世海责无旁贷地帮忙,彼此之间的感情也就非同一般。跟记者聊天时,倪世海老是提到“我家小伙、我家姑娘”,说完又笑着解释,“就是指我侄子和侄女”。

从胡老村往东南不到4公里,是兴高自然村,村里75岁的老人高庆跃8月底刚搬进拆除重建的新居。他一一指点着屋顶上的射灯、灶台边的防油墙纸、白粉墙上的贴画和壁扇,高兴地告诉记者:“都是两个侄子帮助弄的。我大侄子是木工,小侄子养螃蟹,这屋里好多活计都是他们俩动手做的,省了不少工钱。两个侄媳妇对我也不错,经常把做好的菜送来给我吃。”

在外打工多年的高庆跃,年迈回乡后,一开始是借住在侄子家,后来两个侄子一起出钱帮他在村里买了个小房子,但房子比较老旧,今年拆除重建,除了政策补助之外,其他费用都由两个侄子承担。侄子们说:“父亲总共就弟兄两个,我们把叔叔当父母一样给他养老。”
倪世海和高庆跃都属于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村里人对他们习惯用过去的称呼,叫五保户。村干部高春采说,兴高村一共有七八个五保户,基本上是跟侄子生活,对无儿无女的老人,侄子辈出钱出力照顾也是当地的一种传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 文/图/视频
【点·评】安居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最近连续登陆的秋台风,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视频画面中那卷飞的门窗、吹破的屋顶,都在提醒人们关注住房安全。在江苏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的进程中,作为兜底保障的一项民生救助,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危房改造也更显其重要性。
年纪大、身体差、收入少、无儿女,是这些农村低收入危房改造户的基本画像特征。当他们“人与房俱老”,就格外需要温暖扶持,以保障居住安全。政策支持的补助资金,如同一根结实的拐杖递到他们手中,让危房改造这件看似“天大的事”能够顺利启动,加上个人积蓄和亲属的爱心投入,再加上村镇和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持续助力推进,乡村里的危房终于应改尽改、消险解危,宜居乡村的画卷上也增添了和谐的一笔。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老歌所唱的,恰巧与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的经济适用要求相吻合。在江苏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中,坚持优先整治农村C、D级危房,优先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优先改善1980年及以前建的老旧农房,这“三优先”的共同指向就是居住安全。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当危房变成可以安居的放心房,农村低收入群体用舒心的笑容告诉大家,他们的日子更好了。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