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重庆民主村:老社区蝶变新网红

9月23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团队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只见社区里到处是改造后的崭新居民楼,宽敞的道路,老黄桷树与社区会客厅等老红砖建筑相依相伴,社区广场居民们悠闲散步……曾经“老破小”的老社区如今蝶变为重庆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以时尚潮流的新面貌融入城市系统中,成为居民的新家园。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广场。赵洪波摄

民主村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曾有100多栋老居民楼,房龄最长的超过70年。“原来这里比较杂乱,道路斑驳,小巷也窄,社区环境脏乱无序。”76岁的社区老居民陈代蓉谈到社区这些年变化感慨不已:“最近这两年社区变化太大了,许多地方旧貌换了新颜。”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一号信箱”文创展示墙。赵洪波摄

2021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九龙坡区成为试点区之一,民主村社区城市更新项目便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经过两年多的改造,民主村不仅变美了,居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方便、更舒适了。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会客厅内场景。 赵洪波摄

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提升居民幸福感,民主村社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配套了系列社区重要公共设施。其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约500平方米,在党建统领下,坚持便民利民服务理念,因地制宜设置了办事大厅、数字社区展厅、邻里互助空间、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等。

“依托街道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开展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借助‘一表通’智能报表实现全面减负,就近为居民提供可办政务服务事项70余个构建‘沉底到边’的组织体系,变‘单一平台’为‘双网覆盖’。”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介绍说。在社区办事大厅,社区配置“一窗通办”综合服务岗2个,利用政务网实现数据共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社区代办事项73项,其中50项可在线办理。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赵洪波摄

民主村社区还按“1+3+N”模式配齐网格力量,利用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关联街道、社区、网格与群众,实现“网格事项一键报送”“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急重事项联动办理”。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展板上这句话特别醒目。“我们以民主村健康服务中心为中心,1.2公里为服务半径,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方便居民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真正做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谢家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宋丽春说。

这个最基层的卫生服务站如今还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依托“云医院”,卫生服务站现在能链接区内所有区属综合医院并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权威专家的“面对面”问诊。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里的服务窗口 赵洪波摄

民主村社区老年食堂也是这个社区非常红火的地方。这个老年食堂能辐射民主村、劳一、直港等3个社区,2万余人。500平方米的食堂,可为100人同时提供用餐。食堂价格非常便宜,菜品丰富,基本套餐只需10元,60岁以上特困老人只需付2元就能吃上一顿饭。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老年食堂 赵洪波摄

“自从2023年4月28日营运以来,为24万余人次居民提供助餐服务,其中老年人助餐6.9万人次,社区志愿者为特困人员、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每日约10人左右。”九龙坡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赵顺平说。

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街景 赵洪波摄

“思思不尽长江水,翘首依依黄葛青”“云舒云卷云涯意,花落花开花径声”,在民主村社区公路旁,一面广告牌上写满了一首首小诗。村民们用这些诗意的句子书写对民主村的爱意,也为今天的新生活吟出心中的喜悦和诗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洪波 张国圣 范天培 杨永磊 黄汉鑫)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