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西山农牧场安康社区绽放多民族“团结之花”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26日电 题:西山农牧场安康社区绽放多民族“团结之花”

新华社记者刘小草、杨林

“哈萨克族邻居擅长做奶疙瘩,维吾尔族邻居擅长做馓子……家家户户各出一道菜,大家一起品尝。”说起安康社区今年中秋节前举办的百家宴,居民卢金叶打开了话匣子。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浙江人,卢金叶一开口却是标准的“新疆普通话”。

“我家楼上邻居是哈萨克族,我们处得就像一家人,经常串门,一起吃饭。”卢金叶1986年入伍,转业后扎根新疆,如今年届六旬的她,闲暇时喜欢和社区邻居一起聊聊天,跳跳舞。

连日来,记者跟随“天山南北唱新歌”调研采访团,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安康社区。社区居民正在举办迎国庆演出,身着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卢金叶和邻居带来了一段舞蹈,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除了百家宴,每年古尔邦节,少数民族居民都会邀请汉族同胞到家里喝粉汤。到了春节、冬至等节日,汉族居民又会邀请少数民族朋友一起做抓饭、吃饺子。”安康社区党总支书记马丽说。

饮食,就像一面镜子。一蔬一饭,映照着各族群众交流交往的暖心细节。

安康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社区,现有2462户、5253人,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24.8%。社区里五分之一是60岁以上老人,多数是农牧场建设时期的老职工。

老年人口占比大,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生活习惯的社区居民如何守望相助?

安康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发挥老同志带新同志的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把各族群众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免费磨刀、磨剪子、扫落叶、修剪树木……安康社区志愿服务队成员尽己所能为社区作出奉献。

当群众需要帮助时,社区经常雪中送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居民阿斯汉·艾江的儿子患有听力障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没有佩戴合适的助听设备。2019年,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孩子异常后,带着阿斯汉和孩子冒着酷暑,多次奔走于残联、医院,经过检查、试戴、调试,终于为孩子免费配上了助听器。

回族居民红的丈夫因肺癌病逝,留下她和两个女儿,她曾一度感到生活绝望。社区帮助她读大学的女儿申请了助学金,马红也在十二师养老院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渡过了生活难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于扶危济困的时刻,也在于无数“润物细无声”的瞬间。

在安康社区文化墙上,图片和文字详细展示各族群众风俗习惯,增进相互了解。多功能活动室里,设立了舞蹈排练厅、书法练习室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会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通过设置党建微平台、举办微课堂,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社区工作没有太大的事,但要把每一件小事解决好。”马丽说,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要把社区打造成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