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文化中国行|成功申遗背后,巴丹吉林沙漠的“守护之道”

9月下旬,巴丹吉林沙漠迎来一年中的壮美时刻,高大沙山巍峨雄壮,多彩湖泊如宝石般点缀其中,勾勒出这里的独特风景。

今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申遗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系统整体、多措并举的沙漠“守护之道”。

2024年9月20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达格图景色。新华社记者 邱世杰 摄

保持原样就是最好的保护

“我们这次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高大沙山和丘间湖泊,它在拥有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的同时,更具有地球演变过程的完整展示,保持它原有的样子就是最好的保护。”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塔木素工作站站长曾祥峰表示,为了更好地呈现巴丹吉林沙漠原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先后被纳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系统保护。

极少的人为干预让巴丹吉林沙漠以独特魅力呈现在世界遗产评审专家眼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围内具有罕见自然美的沙漠景观之一。”

2024年9月21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股主任刘维斌正在进行沙漠巡护工作。新华社记者 邱世杰 摄

久久为功持续保护

核查指派点位、拍摄现场图片、上传监测信息……看似简单的巡护工作,放在近5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中进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股主任刘维斌从事沙漠巡护工作20多年,谈到申遗成功的消息,刘维斌十分激动:“我们会继续结合远程监控监测和实地保护调查,将巡护工作坚持下去。”

保护沙漠也离不开当地牧民的支持。遗产地主管部门通过引导周边牧民协助环境保护,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们要保护这里的环境,放牧过程中我们会进行垃圾清理,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就向保护站提供线索。”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牧民塔娜告诉记者。

2024年9月21日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苏敏吉林景色。新华社记者 邱世杰 摄

以科学研究为保护提供支撑

神秘的巴丹吉林沙漠,吸引着各国科研团队前来调研,为沙漠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有效支撑。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与湖泊的相互关系十分独特,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董治宝长期关注和研究巴丹吉林沙漠,“一定要保护好沙漠的生态系统,加强对沙丘、湖泊等自然要素的保护监测和科学研究,以便未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拥有鹅喉羚、盘羊、鸬鹚等野生动物,我们将通过野生动物调查等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措施,保护好巴丹吉林沙漠生物多样性。”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副局长张兆鑫说。

记者:邱世杰、严赋憬、侯维轶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