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旅 > 正文
人在路上——玉龙雪山游记

“玉龙雪山,闪耀着银光;秀色丽江,人在路上”。先前未去过玉龙雪山,但这首《彩云之南》却早已在悠悠岁月中浸透了我的灵魂,带着云南的旖旎和湿润,让人心生向往。于是,带着对探寻云彩另一端的渴望及对玉龙雪山那朦胧的情思,伴随着晨曦的微光,我和友人来到了玉龙雪山脚下,准备以脚步轻抚这座沉默的、古老的山脉,用微薄的身体去触摸这场跨越千年的神迹。

站立在山脚下,我能感受到的就是“高”。5596米的高度,让她的顶部已与密织的云层接壤,仿佛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叫人看不真切,却又望眼欲穿。此时的玉龙雪山就如同一位带着神性的女子,她高大、肃穆,让人见之生畏;但她又美丽、神秘,让人舍不得放手,痴痴地探寻。

我们终于迈开了步子,开始了这场浩荡的征程。

先是坐大索道上山。索道全长2914米,如同遒劲的黑龙盘伏在银色的雪山上,一黑一白对比分外强烈,此刻天地阴阳割裂和谐都凝聚在这里,犹如一幅泼墨写意山水画,叫人见之忘俗。坐上索道,有种“天地一沙鸥”的渺小之感,小小的座舱晃晃悠悠的,沿着山脊攀缘上升,因高度的问题显得有些陡峭;而四周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整片山脉都被大雪吞噬,那山上包裹着的,是闪着寒光的冰和细腻绵滑的雪,与山下燥热的夏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飘飘然如身在世外桃源。

在乘坐索道约莫八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海拔4506米处的冰山公园。此刻,我们从冰冷的钢铁座舱中走出,真真正正地踏在了玉龙雪山坚硬的冰层上面,留下了属于我们的脚印,渺小却又深刻。如果说前面的路程是借助于外力,是于前人的荫蔽下前行,那后面从此处至4680米石碑之间垂直174米、历经1000多级台阶的距离便要依仗自己完成。此刻,我仰头望去,连绵的楼梯旋转向上,似是一时看不到边;而身边的行人皆神色肃穆,沿着洁白的阶梯一级级向上攀登,为这一切作衬的,是厚积的雪层和陡峭如钢刀般的悬崖。我隐入人群,也一步一步地爬着,心中不免得生出一种神圣之情:在一切都是“快节奏”的现代,有这么多人愿意离开五光十色的都市,投入这简单而纯粹的雪白之中,他们逆着人流来到了偏远的大山,不追求更迭的时尚而追求古老,不乘坐浮躁的轿车而是用自己的双腿攀登,人人脸上皆是洗尽铅华,留下的只有淡远和肃穆,如同西藏的朝圣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仍然有这样一群人,怎么能不令人感动?我们愿意追求诗意和远方,我们永远在路上。

一级,两级,三级……直至一千多级,我在心里默念着,扎扎实实地走着。上山的路并不轻松,颇有些“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意思;况且伴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氧气逐渐变得稀薄,每一步都似是能耗尽我肺里储存的所有氧气,让我呼吸不过来,我和友人只好爬两步便紧紧抱着栏杆休息,同时还要贪婪地吸上一大口瓶装的氧气,急切如干涸的滩涂上挣扎的小鱼。此外,天公似是有意让这场修炼之行更加跌宕起伏,山上竟突然下起了大雨,虽早有准备,但单薄的塑料雨衣并不能完全抵挡住大雨,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泡得发涩,再加上雪山之严寒,使人浑身哆嗦。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哆哆嗦嗦,互相打气,不断前行;呼吸不上来便大吸几口氧气,体力透支便一屁股坐在台阶上休息,雨水太急便甩甩脑袋拧拧吸饱水的袖子,我们终究也是到达了山顶。

一到达山顶平台,“撞”入眼帘的是那么大一个石碑。石碑已经很老了,许是天天风吹雨打的原因,其周身布满细密的划痕,犹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昂起骄傲的头颅长久地驻守在这里,带着赞许的目光审视每一位登顶的游客。石碑上“玉龙雪山 4680”的字样十分醒目,我们也兴奋地上前合影留念,将登顶的兴奋与弥足珍贵的友谊镌刻在相纸上永远留存。合影完毕,我们纷纷来到护栏边向远方眺望,毕竟“登高远眺”是刻在每个中国骨子里的浪漫因子。远远看去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如一条“巨龙”腾越飞舞,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真乃“玉龙高耸入云端,白雪皑皑欲触天。山下风和花草秀,峰头冷气化寒烟”。而将视线放低,着各色衣衫的人群十分渺小,远远望去似是一片白色的画布上有星星点点的各色豆粒在跃动,颇有文人意趣,让人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啊,在此刻我也能与苏子共情,与千古的文人骚客共情,游山玩水挥洒诗篇实在不是卖弄风骚,而是面临这历经千古的大自然的神迹,感受着山顶的狂风,感受着脱离世俗、脱离物欲的情感洪流,怎能不有感而发,怎能不蘸些墨水挥毫写下洋洋洒洒的文字,攫取这一刻的记忆,让其变成永恒。

曾听过有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那么我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这些在路上的瞬间,这些闪着光的、波光粼粼的瞬间,他们是生命的湖泊上泛起的涟漪,让我们的生命富有层次,生动而可爱。或是携友相伴,或是孑然一身,去登一座山,去涉一片湖,去征服人生的一片旷野荒原。

人生之须臾或许可叹,但这是既定的,谁也改变不了,不如将目光放在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之上,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去吹吹路途的风,用沿途的美景去编织人生的厚度,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 南马厂派出所倪珂)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