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宁区是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样板,走在全市前列。9月24日上午,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江宁区副区长吴凌尧介绍了该区在推动制造业强区建设上的具体工作举措,以及下一步计划。
吴凌尧介绍,近年来,江宁区紧扣打造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先行区进行系统部署,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连续四年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产业发展主要工作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用新思维谋划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南京产业强市各项举措,突出“龙头带动、创新驱动、项目拉动、市场联动”多管齐下,积极构建“5+4+5”创新型产业集群,分层次布局以智能电网、高端智能装备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着眼产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目前智能电网产业已形成显著的集群优势,累计4年入选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是坚持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高水平打造紫金山科技城,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围绕未来网络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努力形成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持续实施“校地融合联动工程”,深化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院所融合发展,完善了科创载体孵化链条。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布局国家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
三是坚持用新举措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设5G基站超4500座,建设总数位居全市各区首位,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CENI项目已正式面向社会提供科研试验服务。全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目前已提前完成规上企业诊断全覆盖,12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称号,占比全市52.2%。9家企业获批江苏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称号,占比全市39.1%。
四是坚持用新思路做强企业方阵。突出把做大做强企业经营主体,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加快构筑形成“标兵开路、梯队跟进、底座坚实”的三个“金字塔”型江宁企业方阵。在全市率先成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联盟,建立健全梯队培育机制,统筹建好“单冠、国专、省专”梯队培育库,今年合计培育7家国家单项冠军,约占比全市53%;累计培育达13家,约占比全市30%,数量位列全省区县第一;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累计数为113家,已成为全省率先“突破百家”的行政区县。

吴凌尧表示,下一步,江宁区将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要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强基固本,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新领域、新赛道政策供给,统筹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人工智能+”等专项行动。紧盯产业高端环节,构筑创新型产业集群、现代产业链、科技型企业的“群链企”协同发展生态。全力推进南瑞“双千亿”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焕新转型,促进高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空天经济等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国家级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
二是集智攻关,积极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施“创新引擎驱动”工程,强化“紫金山实验室三次方创新模式”路径推广,依托麒麟科创园“中科系”院所以及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搭建一批产业化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裂变链条。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贯通的产业培育体系。
三是优化服务,不断完善企业培育机制。持续推进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一企一策开展精准培育指导,落实联动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巡诊服务,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森林,力争年度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持续培育和壮大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街道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行动。
四是筑巢引凤,持续强化高水平人才集聚。建立前沿领域紧缺人才清单,定向引进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积极发挥重大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龙头骨干企业等平台优势,力争面向海内外引进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前沿领域领军人才200人,并依托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及青年人才,力争全年培育高技能人才1800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江宁区表示,将坚决扛起改革担当,展现制造业新作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江宁新实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