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第三季·改革再深化 我添一分贝 > 正文
感恩奋进·改革再深化 我添一分贝︱如何做好城市更新?因地制宜挖掘其中独特文化内涵

走进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来凤街菱角市66号的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简称“国创园”),只见红墙灰瓦的厂房建筑静静伫立,旧机床改造的摆件锈迹斑驳留下时光烙印,缠满藤蔓的牌楼散发着原始气息……从清光绪年间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全国度量衡局,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南京第二机床厂,国创园就像一本书,伴随着城市的更新,记录着江南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我是过来看莫奈光影艺术展的。”在南艺读大三的小刘是国创园的“常客”。闲逛一圈,发现这里保留了老工业园区的旧貌,但实际上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除了办公企业,咖啡店、艺术展示空间、小众设计师买手店、复古超市、艺术工作室、西餐厅、家居集合店……散落其间,每一隅都保持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

“国创园2012年由金基集团投资改造,本着‘存续历史人文,集聚产城融合’的理念,打造成历史遗存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新型文创园区,目前已经聚集了130多家领军型创业人才企业进驻。”金基文商副总经理周肖青介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在周肖青看来,城市更新其实是一个持续不断创造生命力、生长力的过程,在优化城市结构、提档经济发展、拓展新产业新功能的同时,务必根植在地文化,只有坚持城市更新的民生底色,延续市民生活的“烟火气”,让区域居民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促使城市更新有颜值、有质量、有温度。

根据《2024年南京市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南京将对不符合发展导向、利用效率低下、失修失养的老旧楼宇、菜场、场站、厂区、园区、商业区等进行更新,尊重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盘活低效用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南京这座古都在‘城市更新’中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我认为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是历史古迹、建筑遗迹、工业厂房、街巷文化,都为城市和城市人民留下了太多有温度的记忆,都是不可复制的城市宝藏。”周肖青感慨道。

在十多年里,国创园伴随南京城市发展的脚步,不断融合、再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留住历史的同时,又完美地代入了现代文化,从独特的角度,融入南京城市发展进程。如今,这座“网红园区”甚至吸引着不少外地年轻人“为了一座园奔赴一座城”,把国创园作为来到南京必打卡的地方。对此,周肖青笑称喜欢这种“网红热度”,但更关注“生命周期”。这也是她对于眼下红红火火的“城市更新”持有的基本态度。

“文化”是国创园的标签和底色,周肖青说,他们会结合与工业文化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利用原来的遗存硬件条件,同时根据入驻的企业去延展创新更多的文化内容,突出“个性”,“比如我们与园区企业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共创;比如我们联动园内外服装设计产业打造的国风文化周;以及接下来我们将联合城墙空间共同打造艺术展览等,这些都是国创园同时也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因子”。

避免“千园一面”的模式,城市更新就不能仅仅蹭热度,因为城市的历史遗迹、工业遗存等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独一无二的。“我的建议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发挥长处和优势,而不是一味模仿,尤其要挖掘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周肖青说。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范杰逊

采写 黄欢 胡安静

视频 华苏杰

海报 朱丹清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