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省擘画的宏伟蓝图,建设美丽江苏是我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要任务。为更好地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于202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推出“智荐美好江苏”新媒体专栏文章,策应长假出游热潮,从专家视角带领读者进一步“深读”美丽江苏的精彩蝶变。本期邀请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冯俊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视角,带领大家一同“碳”寻江苏谱写“环境美”生态文明新篇章的技术转型路径。

2024年5月正式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彰显绿色发展之美”“彰显自然生态之美”“彰显城乡宜居之美”“彰显水韵人文之美”“彰显区域善治之美”五个主要任务,以及到2035年,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美丽江苏全面建成”目标的战略构想。
技术支撑,美丽江苏建设持续推进
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江苏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
从环境质量方面看,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对水体的污染,保护江苏的江河湖海等水资源,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经济转型方面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催生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等众多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不仅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还能在新兴产业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公众居住环境,推动公众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从而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加宜居、美好的家园,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驱动,美丽江苏“含绿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江苏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以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导向,通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海上风电,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等,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在能源转型方面。江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技术,除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以外,分布式光伏发电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园区和居民住宅;充分利用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借助海上风电技术,建成多个大型海上风电场,江苏盐城正成为全球重要绿色能源输出地和新能源装备生产基地。同时,江苏积极推动工业企业的能源效率提升技术,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以及工业余热回收技术等,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例如,南钢集团从2002年开始就启动了EMS1.0项目建设,2003年组建了能源中心,2014年迭代至EMS2.0,在2023年启动了智慧能源管控一体化建设。
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江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纺织印染行业用新型助剂和工艺减少废水污染,化工企业用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减少废弃物产生,生产过程更环保。同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在苏州,2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已开展循环化改造,16家获批省级以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率100%,电子废液处理等被评为“江苏省清洁生产典型案例”。
在发展绿色交通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省5个城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11个城市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6%。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港口岸线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苏州太仓港、南通吕四港推进无人驾驶集卡示范应用,6个码头获评2023年中国港口协会“绿色港口”。
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江苏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科学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多措并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打造美丽江苏建设示范样板。
首先,进一步激励技术研发与创新。江苏应持续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绿色制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的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究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以及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创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盟或产业园区,集中各方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进程。
其次,加快技术推广与应用步伐。继续提供补贴政策,对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企业和消费者给予成本补贴,降低其初始投资成本;鼓励更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其生产与销售的成本将逐渐趋于下降,进而推动更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在全省范围内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示范项目。例如,在工业园区建立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展示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让其他企业能够直观地看到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并及时将示范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向全省同类型企业或地区推广,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
再次,加强政策保障与协同。制定全面的绿色低碳技术政策,包括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各环节的政策支持。确保政策在较长时间内有效,让企业和科研机构有稳定的政策预期,放心投入绿色低碳技术相关工作;优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发改、工信、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标准制定等方面形成合力;各版块要根据各自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协同的绿色低碳技术政策,加强区域间政策协同,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冯俊(作者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