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重要部署,并于2024年7月31日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坚持创新转型,并详细阐述了如何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
绿色创新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消耗的创新。其核心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改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相融的绿色发展;主要内容包括绿色科技创新、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以及绿色创新不同主体的协调发展。目前,江苏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阶段,应找准绿色创新支撑全面绿色转型的五个着力点:
强化企业绿色创新主体地位,突破绿色创新的关键技术。这需要正确处理绿色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之间的关系。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制造等。此类产业由绿色创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引领,逐步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江苏可运用产业基金等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无人机、锂电池以及光伏电池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组建绿色产业集群,形成绿色产业的“源”和“流”。依托产业集群的研发优势,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变为应用研究成果,从而突破绿色创新的关键技术。对于传统产业中亟需实现绿色转型的行业,如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不能简单执行“关停并转”的“一刀切”政策,而是要充分运用绿色创新对其进行数智化和绿色化改造。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专项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供应链上关键企业的数智化改造,带动产业整体性提档转型。另一方面,基于已有产业布局,找到绿色转型的漏点并补齐配套设备(如碳捕获与碳封存利用设备等)或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用水用能、生产过程、设备场地绿色转型。
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夯实绿色创新的应用根基。可通过设立一批绿色转型的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引导相关科研平台自行组建绿色创新基础研究联合体,增强对科技前沿项目的绩效考核,提升绿色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考核比重,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能力,持续激发科研人员从事一线研发的积极性。同时,鼓励高校院所增设绿色创新相关的专业,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绿色创新相关专业,提升绿色创新的专业建设水平,为科研平台打造高素质的绿色创新人才队伍。南京和苏州应当发挥好江苏绿色创新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头羊作用,借助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江苏绿色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打造循环经济类示范园区,开展绿色创新示范推广。以突破绿色创新关键技术的企业为核心抓手,设立科技示范推广支持项目。在企业附近布局产业链相关企业,适时引入废物处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等末端绿色生产企业,打造“零碳园区”“无废园区”等循环经济类示范园区,并进行宣传推广。鉴于无锡市和盐城市在“零碳园区”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可以这两个城市为示范,在省内作广泛推介。
构建绿色创新的政策体系,保障绿色创新的有序推进。以绿色创新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对资本和人才的投入要求较高。实践中,既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在绿色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连接功能,以更好吸引绿色创新的生产要素向绿色创新领域集聚,又要着力构建绿色创新的政策保障体系,充分激发科研平台和创新型企业在绿色创新领域谋求理论和应用突破的意愿,以更好实现绿色创新从理论到应用的高水平转化。
协调绿色创新的不同主体,优化绿色创新的创新环境。运用绿色创新促进全面绿色转型,必须有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要充分意识到绿色创新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将绿色创新放在全面绿色转型的突出位置,从政策引导、市场激励、金融支持、舆论宣传等多方面为绿色创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江苏尤其要深化改革科技项目绩效考核,用好用活市场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一线科研人员绿色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持续性。
田立新 李文超(作者分别为江苏能源碳中和发展战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能源碳中和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专家、江苏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空地一体典型区域中尺度碳排放核算体系及碳管理范式研究”〈22&ZD13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