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手段,风险监测预警是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所在。
城市风险演变发展呈现新样态
当前,城市风险演变正呈现出复合性和不确定性持续增强的新趋势,极易带来“辨识难”和“治理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形态风险源的组合叠加容易引发新型重大事故灾难。风险源形态多样,不仅有有形的实体类风险源,还有无形的状态类风险源以及多种形态组合类风险源,其相互或叠加、或组合、或耦合,更容易导致不确定性的新型事故灾难的发生。也正是由于这些新型事故灾难往往是由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其风险更具隐匿性,反映到治理层面则更为艰难。二是新兴风险与传统风险的叠加会引发事故灾难。所谓新兴风险,既有新兴领域出现的新风险,也有因环境变化而呈现的各种新特质风险,往往表现为新近表露、突然展现、难以预期的风险。“新兴”意味着超出当前的认知和预期。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可以把新兴风险看作是风险演化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推移,新兴风险有可能演变为常规风险,但在其初始阶段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和认知,不易察觉。比如,近年来,锂电池、化学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在给经济社会带来较大促进作用的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安全标准尚未完全建立,地方相关产业安全风险评估文件也尚未健全,不少地方缺少隐患排查配套措施,“不会查”的隐患与之同存。新兴风险与传统风险叠加,作用于不同环境又会引发不同类型的新兴风险,并带来其他一些“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潜在问题。
城市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面临新挑战
现阶段,城市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单一类型的监测预警系统与复合风险日益增多的不适应。面对越来越多的复合风险,以单一领域、单一类型为主的城市监测预警系统渐显“不适应”。当前,很多城市的整体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尚处于试点阶段,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电力运行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建设还不完善,覆盖全领域、全行业的风险管控“一张图”未有效形成。二是对隐蔽性强的新兴风险存在一定的监测预警“盲区”。新兴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识别。目前,很多城市对新兴风险的摸排仍处于“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状态,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运用的风险缺少系统性的分析与研判,对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相关风险识别也缺少完整的监测预警机制。三是结构分离影响风险监测预警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各环节联接不够紧密,风险评估“软实力”亟待增强。不同于监测、预警环节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或硬件科技作支撑,风险评估工作主要以人的智慧活动作为支撑。但当前面对系统性、动态性、耦合性的风险评估要求,很多城市的风险评估工作人力短板较为明显。
聚力优化城市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面对新时期城市风险变化新样态,化解风险的核心逻辑在于提升城市的系统适应性能力。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背景下,优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一是直面未知,加强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做好充分应急准备。突发事件有常规和非常规之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呈现出“无章可循”的特点,需要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以系统观念构建城市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全要素”要求既要监测致灾因子,还要监测承灾体和孕灾环境,实时绘制并动态更新城市风险地图,通过各种城市物联感知设备,深入城市的各个“毛细血管”,增强城市生命有机体特征,实时监测感知各类风险隐患。“全周期”要求适度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业态,及时将其纳入城市风险监测系统,全程动态跟踪监测。例如,近年来各地集中式储能电站在加快建设,但由于行业技术的良莠不齐,且本身又是新兴事物,尚未得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验证,对韧性城市建设来说,就需要及时完善相关质量管理体系,适度超前“兜底”城市安全。“全链条”,即促进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建立整合性议事平台,吸纳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参与,以知识的协同增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性。三是构建城市风险监测预警的多主体开放协作框架。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作用。从政府层面来说,需要整合不同区域、部门、层级的力量和资源,加强信息互联互通、融合共享,开展跨区域联动、跨部门协同、跨层级协作,形成整体合力,尽可能消除应急管理“碎片化”。从市场层面来看,需创新机制,增强企业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的意愿和动力;鼓励专业机构和保险公司合作构建全链条安全托管服务平台,促进风险的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从社会层面而言,应常态化开展全民公共安全教育,加强风险沟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公众的风险认知水平和参与风险治理的意识。推动治理资源下沉,注重基层防范应对复杂风险的能力建设,实现风险防控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陈 华(作者为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