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解放环路,无锡市民绝不陌生。资料显示,1949年无锡解放后,当时全市道路路基质量差,卡口多,路网支离破碎,城厢内外交通受城墙阻隔弊端明显。无锡市人民政府采纳各界人士意见,集议“拆城筑路”。耗时1年时间将高7米、宽3米、长5.6千米的城墙全部拆除,拓建成一条16至24米宽、全长5.56千米的弹石路面环城马路,路基坚实,施工严谨。道路两边设人行道,皆植有法国梧桐,每至盛夏,绿荫茂然。这条新建成的环城马路,就是无锡人十分熟悉的解放环路。
虽然地面城墙被拆除了,但是在解放环路下方,还隐藏着一座巨大的“地下城墙”——解放环路人防工程,该工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反侵略战争准备,以无锡市古城墙护城河沟为基础进行建设,从南禅寺开始经过东门、胜利门到西门桥,总长度约3.2公里,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此后数十年间,解放环路人防工程作为地下人行通道,在和平时期为无锡市民出行提供了诸多便利。
走进解放环路人防工程,昏暗的灯光让人恍惚间感觉到“穿越时空”,漫步在长长的走廊里,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霉味儿提醒着记者这座人防工程已经将近20年没有使用。走进曾被用作健身房的一个房间,门口张贴着食品营养成分表、健美须知、无锡市健美协会团体会员单位铜牌,无不彰显着浓浓的时代特色。走进房间内部,两侧玻璃镜面上方贴着众多健美运动员海报,一旁贴着的一张2005年的挂历告诉了参观者这座健身房的最后营业时间。“随着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解放环路人防工程先后为市政管网铺设、地铁施工等让步,失去了地下人行通道功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先后改造出旅馆、货物仓储、歌舞厅、健身房、小商品市场等业态继续为市民服务”。记者从无锡市国动办了解到,随着该工程达到报废年限,众多出入口都已封锁,以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发生危险。“目前剩余几个出入口,用于工作人员定期进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相应的地面出入口建筑曾用作书报亭,随着阅读习惯的改变,也被先后改造成公安、城管等等部门的执勤岗亭,为城市治理发挥最后一丝余热”。
解放环路人防工程这类早期人防工程的情况并非个例,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早期人防工程战技术性能已不满足现代防护要求,战备功能逐步弱化,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依据《江苏省早期人民防空工程分类处置导则(试行)》的要求,无锡市按维持现状、修缮改造、退出战备、报废等四种方式,对全市人防工程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解放环路人防工程为砖混结构,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解放环路又是无锡市城区主干道,每天有大量的车流经过,一旦发生路面坍塌等情况,造成的安全危害和经济损失将难以估量”。作为已报废的人防工程,解放环路人防工程如何处置成为无锡市国动办亟待解决的痛点。
“如果采用混凝土回填,势必会导致地下空间未来二次开发成本上升。”经过多轮技术论证,解放环路早期人防工程安全治理将采用流态固化土回填技术进行整体回填,总回填量6.45万立方米,该回填工程建设周期将于2024-2026年完成,分三个阶段:2024年完成自南禅寺至崇宁路900米;2025年完成自崇宁路至胜利门900米;2026年完成胜利门至复兴路剩余1400米。“该技术方案具有创新性、环保性、成本低的特点”,无锡市国动办工作人员解释,回填材料进入地下人防工程后,强度与土壤类似。保证地面主干道安全性能的同时,不需要大量开挖影响交通秩序,同时也将进一步降低地下空间未来二次开发利用的成本。“早期人防工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和平时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完成相应的历史使命后,不应该成为城市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下一步,无锡市国动办将持续对区域内早期人防工程进行摸排整治,通过高标准、高要求的顶层设计,精准施策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悉心守护锡城市民”。

新华报业网
Android版
iPhone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