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新华时论|“趋利执法”害了谁

10月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介绍,要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

有个新词叫“远洋捕捞式执法”,用以形容一些执法机关出于个人、部门利益追求,无视法律法规异地抓捕、随意关停企业、划拨冻结甚至侵吞企业资金的行为。比如,有的地方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没指标、执法数量考核指标、非税收入任务,滋生了部门违规执法冲动;有的地方和部门行政检查随意性大、行政处罚裁量权滥用,甚至叫嚣“干垮一家企业太简单”,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与一般罚款案相比,趋利性执法尤其是“远洋捕捞式执法”,往往所涉金额较大,容易导致“办理一起案件、垮掉一家企业、失业一批员工”,让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忧心忡忡。企业遭遇不公正待遇,看似是微观个体的遭遇,但破坏的是一地投资、发展信心,也对司法公正、法治信心构成挑战。

正是看到类似执法方式的危害,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对逐利性执法严加管控,高压之下,趋利执法现象有所抑制,但随着一些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有地方和部门又动起罚没收入的歪心思。在全国一些地方,就出现了罚没收入出现增长异常现象,引发经营主体对于营商环境的担忧。

今年早些时候,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晒出的一封感谢信备受关注。原来,姚劲波曾就破解地方政法机关逐利性执法司法,建言有关部门“严格规范跨区域执法司法的审批流程”“罚没款应归中央财政”,希望从执法动机上抑制某些地方趋利执法冲动。最高法认为其建议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复信“将认真研究、积极改进”。的确,姚劲波的建言值得研究,不少法律界人士早有类似建议。从制度设计上抑制地方逐利执法的思路可谓正中积弊: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在考量、定性企业行为是否违法违规时,掺入了部门私利,导致执法部门与地方财政“同气连枝”,甚至让法定监督、救济机制处于失灵、停摆状态,这也是逐利性执法禁而未绝的深层原因。

这次会上还提到,建立健全异地行政执法协助制度,对罚没收入增长异常地方进行提醒、督查等,意在多措并举地规范异地执法行为。治理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被摆到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可见有关部门对企业权益和营商环境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一系列“组合拳”若落实好,将显著挤压趋利执法空间。站在企业角度,公平、可预期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丝毫不次于税收减免等传统政策优惠。在经济和财政承压背景下,避免“趋利执法”“远洋捕捞式执法”,不光要靠严格审批流程,从法律尤其是程度法角度加强监督、救济,防止执法出现随意化,更要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弱化逐利执法的利益刺激。如严格落实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避免罚没收入“转化”为执法部门绩效;如考虑、响应专家学者意见,将“罚没收入上交中央财政”等建议纳入财税改革统一筹划。设法斩断执法机关与罚没收入的利益牵连,形成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的方式,企业才能在安心经营中创造就业和税收。

(韩宗峰)

责编:孟亚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