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大写意”渐成“工笔画” 从统计数据看江苏镇江的绿色足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十周年。近日,镇江市统计局举办“数说‘感恩奋进’镇江答卷”系列活动,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是近十年来镇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其中,一串串数字勾勒出镇江勇往直前的绿色足迹,描绘出近年来矢志不渝落实“双碳”战略勾画“美丽镇江”的生动图景。

数据统计显示,解放初期,全市工业以轻工业和手工业为主,产品主要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农业生产需要,产品产量低、档次低、附加值低。1949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为92.5:7.5。75年来,镇江制造业持续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总量显著扩大、结构效益不断改善、动能转换持续加快的良好发展态势。到1978年,重工业已然取代轻工业主导地位,两者之比变为34.6:65.4,到2023年重工业占比进一步提升,两者之比达22.1:77.9。

尤为可喜的是,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发展“四群八链”,化工、钢铁占工业的比重逐年减小,电气、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等高端装备业份额逐步扩大。其中,扬中形成了以美科、西门子、大全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光伏、电气特色产业,其营业收入占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的68.4%。

改革开放以来,镇江环境保护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推进于21世纪。2013年以来,逐“绿”前行的镇江,提交了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镇江答卷”。镇江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双碳”实践中勇当先行者、探路者、引领者。

低碳试点十年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7.3%,PM2.5浓度下降50%,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三个同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长江镇江段水质保持Ⅱ类。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镇江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年来,镇江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扬中成为全国4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之一;全市公交车基本实现100%清洁化,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态提升的同时,镇江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大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乡村振兴。2023年,全市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061户,改善农村住房2373户,新建农村生态河道16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6%,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实现村内路网绿化率达95%以上,水网绿化率达95%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

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镇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更加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更加坚定落实“双碳”战略,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持续厚植新质生产力,正在把美丽镇江的“大写意”一步步绘制成“工笔画”。(全媒体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童季)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