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舆情研究 > 正文
深化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仅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史的独特记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加强对其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着深远意义。

注重红色文旅项目开发宣传

文旅结合是当前保护与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各地政府需结合地域性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完善红色文化遗产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依托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本的投入,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开发,避免因过度商业化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异化和遗失。结合不同红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地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资源,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注重红色文旅项目宣传与推广。利用社交媒体、专业旅游网站、博客、在线论坛、旅游App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创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内容,提高地域性红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定期举办主题活动或节日庆典,邀请相关媒体或旅游博主参与,共同推广红色文旅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数字化技术的科学应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可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传播与发展。

利用高精度的3D扫描与建模技术,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建模和信息管理,以三维形式有效记录和保存红色文化遗产细节,实现精准的复制与保护;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红色文化遗产的长期监测和维护,实时预警潜在的损害风险,确保红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加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创新红色文化遗产展示方式,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增强红色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受众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打造在线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数字平台,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让外国受众也能够了解和接触数字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推动红色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学校教育是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抓手,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培育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革命事迹、历史事件等,以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结合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手段,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兼具趣味性与生动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依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让红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方式,组织教师对相关的文献、档案、口述史进行深度学习,提高教师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解读能力;组织教师前往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教育教学素材,提升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教学转化能力,增强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效果。

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中,需广泛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社区的宣传教育作用,利用社交媒体、社区公告栏以及线下宣传活动等多种传播媒介,向公众普及红色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围绕红色文化遗产主题,开展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强调红色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让红色文化融入居民的生活中,提高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视程度;设立红色文化志愿服务队,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中,以自下而上的参与方式,有效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营造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积极舆论氛围。加强社区与高校、文化机构的联动合作,利用其研究优势,开展多元化、专业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活动,凝聚活化利用合力,深化红色文化遗产研究与宣传,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理解与认同,为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 韵(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

责编:印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