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秋粮再获丰收,利器在科技

中国“丰”景美如画,科技兴农谱新篇。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半,进度略快于上年同期,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随着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更多现代化农业机械投入到秋收一线,助力农民抢农时、赶进度,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秋粮再获丰收,利器在科技;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也在科技。我国秋粮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大豆,分布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13个粮食主产省份。在成都天府农博园,目前引进展示水稻新品种144种,其中杂交稻122种,常规稻22种;在江苏无锡,稻田画里还“长”出了一个国家级种业实验室;在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1.2万亩连片种植的大豆新品种“中豆57”,配套了高产栽培技术,在历经2个月的高温考验后喜获丰收。经专家实收测产,亩产达276.1公斤,比当地大豆品种产量高出近一倍,创造了南方地区大豆万亩方高产典型……集聚科技要素,持续推进科技兴农,助力秋粮再获丰收,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坚实,端牢“中国饭碗”信心更足。

每一个丰收都来之不易,秋粮再获丰收离不开科技赋能。今年,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始终坚持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为稳产增产保驾护航。吉林省将地力提升投入资金占比由原来的5%提高到20%以上,优先安排建设对粮食增产有实际作用的项目;湖南省祁阳市农业部门帮助农户选用了履带更窄、机身更轻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可以让稻秆压由以前的45%降低至21%,确保再生稻在11月份顺利进行二次收割;河南重点补上烘干机、履带式收割机的短板,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丰景如画”来自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更来自全国上下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成为增加粮食产能的新引擎。从黑龙江省通过经验技术以及一些先进的科技和智慧手段,不断赋能每一个农业生产的环节,逐渐形成了一套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到甘肃陇南不断提升水稻种植水平和产量,在水稻品种优化、秧苗培育、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足功夫,采用“轮作”的方式,实现了“一地多用、一地多季、一年多收”;从青海强化智慧农机、高性能农机等创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到四川眉山的智能化农业装备也逐步替代了人工作业,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能……这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田间管理智能化升级,有力地推动了粮食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让秋粮丰收基础更牢靠、更可持续。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产业机械化、智能化,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绿色转型。近年来,伴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在农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农业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实力整体进入世界前列。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护航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科技基础。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场景的接连涌现,让农业生产焕发新面貌。广袤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升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释放出农业强国建设步履铿锵的积极信号。(季宝干)

责编:刘雨霏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