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科技等交流愈发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性语言,其重要性及地位也愈发凸显。尤其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培育更多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英语人才,以更好实现中华文化的良好表达。对于高职英语课程而言,英语教育目标不再仅限于专业地道的语言能力培养,而是更侧重于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双提升,让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媒介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从广义上讲,文化素养是指人以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日常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品格、心理及价值观等各方面。从微观视角出发,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修养,具体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对于文学与艺术的欣赏能力、对历史与哲学的科学理解、文化批判思维的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文化自信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等能力。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养,是实现社会生存及参与人际交往的基础。对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在英语课程学习中自觉培养文化素养,既能够拓展自己对中外文化的了解,建立起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又能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运用英语参与跨文化交流时,充分展现出蓬勃昂扬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包容性,还能够涵养自己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想观念、胸怀境界等,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首先应从英语理论教育入手,加深学生文化认识。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基础环节,高职英语教师需在日常的英语理论知识讲解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外文化对比等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如在日常的英语语篇或阅读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可适时开展“中外建筑文化”“中外艺术工艺”“中外音乐文化”等不同文化主题的语篇讲解,带领学生充分了解中外文化的“和而不同”之美。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让学生学会打破跨文化交流中的“傲慢与偏见”,懂得“文化多元性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积极参与到推动文化多元性发展的各类社会实践中,为推动不同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同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其次,应从英语实践教育入手,促进学生文化实践。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特征。学生要想在专业的英语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就必须主动参与到各类文化主题的英语实践锻炼中,边练边学、边学边练,以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用饱含对国家、民族、世界的情怀和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可广泛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与有接待外国游客业务的旅行社建立起常态化的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旅行社的相关导游服务工作,主动为学生提供与外国游客沟通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与景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增进文化了解,有意识地强化文化沟通,以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互信和情感相通。这一基于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学旅行”的教育理念,尤为适合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应用型学习需求。
总之,为了培养出更多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专业的语言能力养成的同时,更突出其文化素质的全面提升,不断探索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创新,紧紧围绕国家关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的工作部署要求,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
徐 琴(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