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仅靠政府每年有限的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不能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憾’。”
“目前,区镇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同志,均为兼职人员,缺乏专业人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传承保护成效;部分行当后继乏人,面临着‘艺随人亡’‘人走歌绝’的困境。”
日前,在张家港市政协组织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商活动中,委员们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担心与思考,引起与会同志广泛共鸣。
近年来,张家港市十分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但也面临着“重申报、轻保护”“点散面窄、各自为政”“叫好不叫卖”等难题,引起张家港市政协关注。从2月份开始,市政协就组织委员深入有关镇、村、非遗工坊进行调研,借助小组视察、协商议政、提案督办、联村联企联社区等活动,收集民情民意,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建言献策。
“目前,我市大多数非遗技艺衍生品少,特别是在非遗创意产业开发上,文旅融合、跨界合作不多,有待进一步出圈。”马建新委员建议,要立足“非遗+节会”“非遗+美食”“非遗+民宿”等模式,深度开发乡村风情游、民俗体验游、红色党建游等线路,立足非遗展厅、工坊,增加互动演示、体验环节,打造专属的非遗IP,助力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
“酒香还要勤吆喝。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也一样,不能局限于非遗产品所在村、所在镇,既要依托非遗工坊、文化集市等传统的方式传承宣传,也要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助力非遗‘出圈’出彩。今年,我们市政协组织策划、编撰出版了《非遗张家港》,从本土文化、民俗艺术、传统技艺等六个方面,对张家港的非遗进行了深度挖掘,让非遗‘潮起来’,只有‘出圈’才会出彩。”张家港市政协主席赵建明说。